▼
饶平海山岛上的平斋祖祠,是浮任村“林氏家庙”的分祠堂,为祭祀该村林氏二世祖平斋公而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5)。祠堂规模宏大,典雅壮观。而它的价值更在于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在于镌刻在几十根石柱上的数以十计的楹联。一个祠堂中有这么多古代石刻楹联(繁体、阴刻),在邻近是罕见的。楹联中一部分涉及祭祖文化。
春祀秋尝思祖泽 左昭右穆秩人伦 这是描述古代祭祖活动的一副对联。古代的祭祖,起初在贵族、诸侯范围内进行,地点在墓地。为方便祭祀而建于墓地的建筑物称为“享堂”。宗法制逐步形成之时,享堂也逐步扩大为“宗庙”。到了西周,宗法制确立,祭祀的庙制已经完备。“天子七庙,三昭三穆……诸侯五庙,二昭二穆……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礼记·王制》)。当时的老百姓只是在自己家里祭祖。左昭右穆是宗庙排列的顺序,第二、四、六世之祖在昭庙祭祀,在太祖庙之左;第三、五、七世之祖在穆庙祭祀,在太祖庙之右。秦承周制。到了西汉时期,祭祖从统治阶层扩大到一般豪族大户及民间,豪族大户纷纷建造在寝之左的“家庙”祭祖,民间的祭祖也开始发达起来。汉以后,建宗庙、家庙的地点已无限制,一般建在宗族聚居地附近。祭祀活动主要在春秋两个时节举行,后来又扩大到春夏秋冬四季。四季祭祀的名称不同。汉人毛亨传曰:“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尝,冬曰烝。”可见,“祠”、“ 禴”、“尝”、“烝”都是祭祀的名称。由于一年四季着重春祭和秋祭,故有“春祠秋尝”的说法。为了突出春祭,西汉以后,宗庙又称为“祠堂”。祠堂的“祠”字,就是取自春祭的名称,以“春祠”的“祠”与“享堂”的“堂”构成“祠堂”,表示每年的春祭拜祖是大祭,最隆重,最热闹,这个习俗一直传到今天。“春祀秋尝思祖泽,左昭右穆秩人伦”,平斋祖祠深深地打着秦汉祭祖习俗的烙印。潮人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对刻在平斋祖祠的这一楹联,我们不能以其本义去理解,解释为“昭庙”和“穆庙”。我们只能以它的引申义去理解,解释为先祖神位要按照左昭右穆的次序排列,并以此规范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伦遵循尊卑分明的秩序。 在宗庙、家庙及祠堂的寝堂上,设神龛立过世的祖先灵牌以祭祀,商代末年已有之。不过,神龛上的神位原来是以血缘远近的顺序由西向东一字排列,到了明代洪武年间,改为高、曾、祖、父四代神位以左昭右穆的次序分列两边。 平斋祖祠的另一楹联,同样述说古代庙制的内容,且涉及一些祠规: 假庙告虔春祀秋尝万古 燕毛序齿左昭右穆一堂 这一楹联强调每年四时祭祀的制度,除了要按照左昭右穆的次序之外,特别指出应遵循的规则。上联说,到祠堂去祭祀祖先,要鞠躬、敬礼,敬礼要心怀虔诚之念;每年要按照月祭、四时之祭的例俗以及元旦、元宵、春分、清明……除夕之祭持之以恒。下联着重祠规方面的叙述。古代宗族在祠堂内举行祭祖活动,神龛前设香案,案上放置香炉和丰盛的供品。早在先秦时期,祭祖就有“三牲”、“三献”等习俗。用牛、羊、豕(猪)为供品,合称“三牲”。在民间,则以鸡、鱼、猪为三牲。祭祀时,要按照迎神、上香、献酒、读祝、进献等程序进行。要献酒三次,叫“三献”。祭祀的最后一项活动是“祖宗赐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分胙”,按户分发胙肉(有的地方俗称“灶头肉”)。另一种是聚餐,开办宴席,参加祭祖的人员入席饱餐一顿。入席时要按爵位高低、年龄大小、辈份尊卑以及血缘远近坐在与自己身份相宜的座次。这种宴席上座次有长有少,有尊有卑的规则一直沿袭至今。 孔子创立儒学,儒家将周礼传下来,确立了汉礼。孔子死后,西汉统治者将祭祀活动与儒学联系起来。到了宋代,儒学以“孝”为首的伦理道德观念得以强化,指出行孝就是继承祖先血脉的具体表现。所以,在祭祖活动中,倡导“祭之以礼”。历代祭祖的规则时有变化,但原则不变,就是突出“孝”和“敬”。到了元代,祠规已较为详备。且看平斋祖祠的另一楹联: 平分阶级团家族 虔洁粢盛格祖祧 这是一副阐述论资排辈、祭祖原则及规则的楹联。 上联是说要分清家族中有官职的人的官位俸给的等级,有尊有卑,公平、恰当对待,使整个家族团结起来。 下联主要阐述祭祖时要“孝敬”。祭祀时,面对祖先神位,要在心灵深处对祖先怀着恭敬之心,盛在祭器中用来祭祖的谷物要清洁,使祖先能感受到你的恭敬之心。显然,这下联突出了一个“敬”字。古人认为,祭祖时除了要以礼表孝心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祖先要怀有恭敬之心。因而古人提出祭祖的基本原则是“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其中最根本的是“敬”。敬为孝之核心。《礼记·檀弓上》说:“祭祀,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就是这个意思。如何做到虔诚、恭敬呢?古人为此制定一些入祠祭祀的规则,如宜整齐严肃,正衣冠,不得喧哗嬉闹,不得疾步,不得尊卑无序,不得昭穆失伦;祭祀时,要鞠躬行礼,诚心诚意。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包括祭祖文化,要善于扬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