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城区仙桥篮兜村走笔 篮兜占村的闻名,不仅仅因其“占”,也不仅仅因其得了揭阳名胜“紫阳春晴”的“地利”,最主要的是得了几位占代名贤的“人和”。郑一初、郑一统、郑大仑、林大钦、王守仁、郑大进、湛若水……这些响亮的名字,不单与篮兜村密切相关,而且与揭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有直接的联系。 古村900余年的人文积淀实在太深厚,我们就从郑氏家庙保存的“金马玉堂”、“柏音如在”、“泽永苕流”3块明代名匾为线索说开去吧。 篮兜村文化积淀深厚,前贤郑大仑培育了一代文魁林大钦,林大钦手书“金马玉堂”四字回报郑氏 原始称谓的“蓝兜”占村名。北宋绍圣元年(1094)郑氏始祖郑伯舆进村,创编《蓝桥家乘》,自此开始该村的文化史。今仍可见该村建于明代的东寨门“蓝桥亨衢”四字为证。据上世纪80年代参加编修《篮兜乡志》的郑祖逊老人介绍:篮兜村始祖郑伯舆(1023~1097),原籍福建莆田县涵头里后埭,进士出身,初接梅州推官,宋元丰八年(1085)擢广东潮州府通判。晚年定居篮兜村,长子郑淑文居篮兜。次子郑淑武移居今潮安淇圜村。三子郑淑成创古邑揭阳城东椟松村,海内外裔孙10多万人。 郑氏家庙始建于明代,初为一堂两房,清代咸丰年重修,扩建为现在的三进三门五开间的宏大规模。清乾隆朝宰相董浩书题“郑氏家庙”门额,揭阳梅冈乾隆元年进士、直隶总督郑大进书联一副并赠祠门全副石料,其雕琢之精工,全潮汕罕见。更为珍贵的是悬挂于家庙大堂上的三块赠匾。 “金马玉堂”匾。匾为明代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题赠揭阳县官溪都进士郑一统的。长1.8米,宽0.6米。“金马”、“玉堂”,汉代官署名。“金马玉堂”匾意为郑—统科场连捷,又入选翰林院编修。 金马玉堂匾被入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中华名匾》一书。在篮兜村,我们亲眼看到了这部重达10余公斤的宏篇巨著。书中介绍:“金马玉堂行楷书匾,行笔用圆转之笔,腕力充足,势奇反正,敛其锋芒,抑扬顿挫之致,足见这位状元公行书技法之精熟。”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7月,“中华名匾万里行”分团两位同志,千里迢迢来到篮兜村,实地察看了“金马玉堂”匾等文物古迹,并对仙桥镇篮兜村得力的文物保护措施大加称赞。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谈谈这位潮汕科举史上唯一的文状元林大钦与进士郑一统情浓于血的文缘墨谊的故事。这故事在篮兜村,用—句活来形容就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明朝正德年间,揭阳蓝桥村有个姓郑的员外,数次发现买回家做菜的冬瓜上有着字体娟秀的诗句,他年方12岁的儿子郑一统非常聪明好学,想结交这位“冬瓜诗人”,便央求父亲带着他找到卖瓜人,并循踪寻到海阳县山兜村(今属潮安县)—户姓林的瓜农家里,获悉瓜上之诗是其9岁的儿子林大钦看瓜时所题刻的,而大钦的学问却是因家贫上不起学,偷偷地从书斋门外听来的。郑员外爱才心切,有意接济林大钦完成学业,便把大钦接到揭阳郑氏私塾“仰斗书斋”,与儿子郑一统—同授业于名儒郑大仑。两人情同手足,互勉互励,学业一日千里。嘉靖十一年,郑一统经与恩师和父亲商定,让家贫的林大钦先应试,兄弟分期在科场夺魁。果然,林大钦在壬辰科状元及第。3年后,郑一统上京应考也登进士第,入选翰林院编修。兄弟双双成名,同朝为官。嘉靖十七年,林大钦、郑一统—同离京返乡。林氏在祖籍山兜村兴建“状元府”,郑一统也拟在蓝桥修建“翰林府”,林大钦便手书“金马玉堂”四字,作为翰林府门额相赠。林、郑的深厚友谊,成揭阳文史上—段佳话。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