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潮州民俗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俗,要谈这个话题,就必须先谈一谈有关潮州先民的一些简单话题。 大家平时填写表格的时候,总有一栏“民族”需要填写,当你填写“汉”字时,你很可能就是从古中原迁徙来的大汉民族的后裔。 大约距今近8000年前,粤东就有人类活动,但这些人还是“土人”,当地土著。然而潮州先民的主体,却是为逃避战乱而陆续南迁的古中原人。其迁徙规模比较大的,出现在西晋“八王之乱”,以及“五胡乱华”和“五代+六国”的战乱时期,后又有唐末动荡、“宋室南迁”,都有大批中原汉人南下辗转入潮。 潮州先民迁徙的形式是“举室南迁”,即以姓氏为代表的整个家族集体迁徙。现在粤东许多乡村都是同一姓氏的乡村,许多祠堂都是同一姓氏的祠堂,标明“陈氏宗祠”、“谢氏宗祠”、“颖川旧居”、“太原旧居”等,以及众多族谱的记载,都表明潮州先民的迁徙,主要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志书上也多有记载,如《闽中记》:“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郑、罗先入闽。” 潮州先民举室南迁,迁徙的主要路线,从中原迁至江南,再入闽,后下粤东。 我们知道晋代政治制度是仕族门阀政治,家族观念在当时很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晋代王姓、谢姓都是大仕族。潮州先民就是“举室南迁”的中原仕族。 “举室南迁”对于潮州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成批的新移民,带来的是相对于本地土著更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以及经济、政治上的影响力,使新移民到达新居住地之后具有一定的强势,这就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语言,按照原来的生活习俗生活,所以,潮州话保留了古汉语的基本特征,潮州民俗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俗。 比如说,眼睛,潮州人叫做“目”,中原古汉人也叫做“目”,后来莫名其妙地变成“眼睛”。太阳,潮州人叫做“日”,中原古汉人也叫做“日”,后来莫名其妙地变成“太阳”。潮州方言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古汉浯词汇,好多古汉字已经退出今天常用字的范畴,造成潮州话“有音无字”的现象。如筅炱、歕觱、囥、抔、晬岁等,潮州人有如一部“录音机”,潮州话被人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潮州民俗中,不论是年节风俗,还是民间红白喜事活动,随处可见中原古风俗痕迹。现在民间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尚,还可见古风尚的遗存。 比如,潮州人称儿子为“奴”,是一种昵称,听起来非常亲切。称儿子为“奴”是中原古风尚的遗存。据《晋书》、《周书》以及《世说新语》等古籍记载,自两晋至唐代,许多社会名贤的小名都有“奴”字,陶之子陶范小名“胡奴”,王导之子王邵、王荟的小名分别叫“大奴”、“小奴”,富豪石崇小名“齐奴”,美男子藩岳小名“檀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前面说过,潮州先民就是“举室南迁”的中原仕族,仕族本身就是有文化、高素质、并且气量大的人,所以潮州人儒雅。潮州工夫茶,反映出潮州人的儒雅。工夫茶应该是产生在南迁的路上,工夫茶所用的紫砂壶,产自江苏宜兴,我们叫做“苏罐”,茶叶产自福建,我们叫做“建茶”。在未有工夫茶之前已经先有紫砂壶,江南人怎样使用紫砂壶?在壶中放几片茶叶,冲入开水,然后嘴巴对着壶嘴吮吸,在江南能使用紫砂壶的人家,都是仕宦人家,饮茶时又玩茶壶,叫做“把玩”,也很有讲究,要是来了客人,一人一壶,各自就嘴而饮。这本来应该是江南大户人家的“雅事”,但是用嘴巴对着壶嘴吮吸饮茶,在潮州先民看来,还是“不雅”!我们做了几个小杯,把茶冲入小杯,像饮酒那样饮茶。冲茶的时候要烫壶,用开水把整个冲罐淋烫一遍,把那个人家用嘴巴吮吸的壶嘴也淋烫了一遍,因为那个壶嘴曾经是供人吮吸的,有“嘴泉”。烫壶这个程序也传了下来。用盖瓯冲茶也同样反映潮州人的儒雅。
|
你是本文的第78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4、9、17 作 者: 王次阳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