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充满期待赶墟集 最新 图1张

    20世纪90年代以前,潮汕各地乡镇都有一种别具一格的“墟集”,它是附近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的场所,是一种间歇式的自由市场。
    墟集为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大开方便之门。
    “墟集”,一般都设在小城镇上,墟集开放的时间是约定俗成的,它并非每天都有,大多10天中3天有墟集,而相邻几个小城镇,墟集的时间则是错开的。
    有墟集的那天农民们称为“对墟”,从上午6时多开市至下午1时左右才散市。从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这样的墟集既适应农村生产力的水平,又便于农民们安排农活,做到农活赶集两不误。墟集设有市管员,负责对墟集进行统一管理,凡进场摆卖者必须服从管理和缴纳税金。场内划分为家畜、家禽、果蔬和其他等片区,还附设有“公称”,专门为成交者称量货物。农民们按出售产品的类别分别进入片区摆卖全是地摊片区有的是简易竹棚,有的则是露天平地,地板大多是泥沙地。
    早在20世纪50年代,各地墟集已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每逢“对墟”,从早晨6时多起,来自四面八方挑着沉甸甸货物的农民兄弟就开始陆续进场摆卖,交易物资十分丰富,品种繁多,主要有猪仔、猪崽(猪仔养至三、四十斤称为猪崽)、猫、狗、兔、鸡、鹅、鸭、各式水果蔬菜、干柴、山草等,还有其他生活生产资料,如大米、蕃薯、豆类、农具、化肥等。在赶集的人群中,除小部分是专业生意人之外,很多既是卖家又是买家,有的是为了扩大再生产,有的是买回家中的必需品。
    墟集为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大开方便之门,因此,历来很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原来三天一墟的传统民俗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至1990年前后,这种民俗终于被冲破,变三天一墟为天天有墟。    

你是本文的第52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4、8、27
作 者: 方礼豪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