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好吃不过饺子。”作为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饺子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它皮薄馅嫩,味道鲜美,百吃不厌。你可知道,饺子原本却是为了给人治病的一种药。它原名“娇耳”,是由有着“医圣”之称的张仲景发明的。

    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妙手回春,而且医德高尚,挽救了无数贫苦人的生命。他生活的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年冬天,天格外冷,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张仲景目睹很多无家可归的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把耳朵都冻烂了。他经过一番研究,拟出一个御寒的食疗方,其做法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后捞出来切碎,用白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将包好馅的面皮煮熟。因为这种包着馅的面皮看上去像耳朵,又因其有治疗耳朵冻伤的功效,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娇耳”,这种汤叫做“祛寒娇耳汤”。

    那年冬至,张仲景让徒弟在空地上搭了个棚,支上一口大锅,为穷人免费熬制并发放“祛寒娇耳汤”。人们吃了之后浑身发暖,两耳生热,病人的烂耳朵竟奇迹般痊愈了。

    张仲景为穷人分发“祛寒娇耳汤”一直持续到除夕之夜。大年初一早晨,人们为了庆贺新年,也为了庆祝耳朵康复,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或“饺子”。张仲景去世后,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冬至这天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只要冬至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伤了。

    冬至和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传统流传至今,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时至今日,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的形状、品种和吃法都有了很大改进,我们再也不必用饺子来治疗冻伤的耳朵了,但它却成了我们最难以割舍的美食。不过,知道饺子的发明者是张仲景的人却不多。我想,当我们捧着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大快朵颐之时,是否应感怀一下当年“医圣”的良苦用心呢?

你是本文的第834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1-12-23
作 者: 刘 亮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