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县的工商业,昔时很是繁荣,从古时遗留到现在的许多地名,可以看出古代揭阳已有许多专业市场。这是比较先进的商业形式,是经济繁荣的具体体现。如:草街、柴街、打铜街、布街、米街、地豆街、雨伞街、镇屐街;杉行、靛行、青果行;打锡巷、糖房巷、牛房巷、黄麻布巷、珠宝巷……买卖家私在史巷、买卖麻苎在车公桥头,买卖河、海鲜在北门,掠猪崽在西门外。还有南、北二个市场,南市在南市巷,北市在西马路。这些地名,大部是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从这些地名可以看出:揭阳县城当年便已是一个十分繁荣的商业城市了。
  别的不说,单说“镇屐街”的生意,便可联想到其它行业。镇屐街,是专门做木屐生意的。
  镇屐街,在北门环城路外,是一条又宽、又长的大马路。路面宽阔,铺户楼房整齐,大概是民国时期,集体统一规划建设的。它从天福路北侧起,至北河边大路头,过去整条街大多是制作、销售木屐的。街名本应作“钉屐街”才合理,买屐,大多是本人去量一下脚的尺寸,才会钉上宽窄适度的屐,穿着才舒服,所以,买屐都称为“去钉屐”。
  穿木屐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制作,木屐于南方,十分合适,特别是潮汕地区,多雨地湿,穿布鞋不适应在外面行走,穿木屐,可以走湿地,又能隔住湿气,避免湿病和足疾,所以,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喜欢穿着它。
  木屐是有等级的。最上等是以苦楝树的木柴为材料,以红橡胶车轮内胎为屐鬃,苦楝柴木质柔韧,不易磨损,质地又轻,走路轻便灵活,加上屐鬃柔软,有弹性,不会磨伤脚指皮肤。中等木屐是榄木,橄榄木柴做的,屐鬃则是汽车外轮胎做的,榄木质也轻,但易磨损,屐鬃开始会擦伤脚皮。最便宜的木屐是杂木做的,笨重又易磨损,屐鬃有用棕丝编成,虽耐用但很粗糙,穿着不舒服。也有用多层厚布黏合而成的,但怕水,不耐用,但比棕丝编的屐鬃好穿。
  木屐在潮汕地区后来也成了艺术品,又作吉祥物使用。成为潮汕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作艺术品用,是将木屐坯修削成梭子形,鸡腿形,小巧美观。加上油漆彩绘,花鸟虫鱼,色调和谐,绘画精巧、造型美观,配上红润柔韧屐鬃,挂在货架上,琳琅满目,拿在手中,爱不释手,可作艺术品欣赏。
  作吉祥物用,就是潮汕人在新入学第一天,必须穿红屐,有钱人家买红漆屐,无钱者买白坯屐自己胡乱染些红花水,据说穿红屐将来能够换乌靴(做官之意)。还有“出花园”,不论男女,当天必须穿新衣服,也须穿红屐,由外婆备办。象征健康成长,已成为懂事的大人了,还有新娘出嫁时,娘家必备一双红漆屐,画花绘鸟,最上面的红漆,画双凤,一边一只,叫“鸾凤和鸣”。有画龙凤的,有画鸳鸯的,称“龙凤呈祥”、“鸳鸯戏莲池”等,最简单是红漆屐上写着双喜字样。新娘在夫家,四个月内,天天穿着它。这是习俗,也是潮汕人把木屐作为吉祥物的三种用途,不论贫富,都遵从这种习俗。
  木屐,在潮汕用途这么广泛,又有那么重大的意义,故而,这项生意十分兴隆,四处都有木屐制作商店,还有小贩下乡叫卖。而作为县城北门外的“镇屐街”,则是最大的制作中心,最热闹的销售场地。
  使用木屐,直至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华侨归国探亲,带来日产的塑料“人字鞋”,式样新颖,使用轻便,木屐便大受影响。往后,塑料业的兴起,各式各样的泡沫塑胶鞋拖,轻便舒适,美观耐用,木屐便渐被淘汰,现在,木屐几乎连踪迹都没有了。

你是本文的第936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1-02-06
作 者: 林道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