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虫春秋 最新 图1张

    国学大师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潮州食俗七则,其中的《蔗虫》条目说:“此虫寄生于蔗之根须中,冬月收获蔗时,农人取出之,形似蝉之幼虫,大如蚕茧。小儿盛以竹篮,沿门叫卖,百钱可售六七十个。用水洗净,入油煎熟,撒以盐,味香脆可口。”又说上述食品“皆潮人特异之性质,恐他地未之有也”。
    有关潮人这一奇异的食虫习俗,清人的野史笔记也多有记述。如张心泰在《粤游小记》中说:“潮州蔗田接壤,蔗虫往往有之,形似蚕蛹而小,味极甘美,居人每炙以佐酒。”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则载:“蔗虫出产广东潮州蔗田中,形似蚕蛹而小,味甘性凉,出痘阽者,可赖以助浆。”由此看来,蔗虫不只香脆可口,还有一定的药用功效,能让危险的痘疹顺利透发。
    这种有点神奇的蔗虫潮人称之为“蔗头龟”,其实是一种专门啮食甘蔗根部的害虫。我们知道,甘蔗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蔗收获之后,留在地里的宿根仍会萌发新株,一般两三年之后才将老头挖掉,而这时往往便会发现蜷缩于蔗根中的蔗头龟了。有关蔗头龟的形状,曾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揭阳县志》(续志)载:“蔗虫,生蔗根中,即蔗之蠹也。似蜜蜂而无翅无刺。”有些报告则称:“形状好似蜜蜂而大近一倍。有六只足,前两足似蝼蛄(度猴)的前
脚,扁大有力,能扒土挖洞,翅膀很小。”
    蔗头龟的吃法,除了趁鲜活时洗净炸食之外,清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里还记载有另一种烹制方法:“蔗虫出土后,净洁,炊僵,晒干,抚去其足,然后以油炙之,则腹膏饱满,无上佐酒物也。”也即先蒸熟晒干,然后像揉虾米一样揉去头足,这样可以贮藏起来,在蔗季之后再慢慢炸吃。
    在潮汕蔗糖业一落千丈之后,食蔗头龟的习俗便逐渐失落消亡了。而且由于历史的限制,我们在追忆这一地方食俗的时候,无法从现有的记载中确认这种蔗虫的生物分类和学名,当然更无法在条件许可的时候恢复这种民俗。为此我查阅过很多资料,并且自认为已经找到了解开这个食俗之谜的答案。
    我的思考方法是,食蔗头龟可以是潮汕独特的习俗,但蔗头龟一般不可能是潮汕独有的物种。换句话说,蔗头龟作为甘蔗害虫应该也存在于其他的甘蔗产区中。我发现,在所有的甘蔗害虫中形状和习性最像蔗头龟的是一种学名为突背蔗龟(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 Arrow)的昆虫。这种蔗龟于1943年曾由日人高野秀三在台湾发现,连横在《台湾通史》中也有“蔗龟:生于蔗中,炸油可食”的记载,估计是潮汕移民带去的食俗;另外国内的福建、广西等蔗区也曾有相同的发现报告。附图是突背蔗龟生活史中三个不同时期的照片,除了成虫黑色金龟子属于生物变态末见史料记载之外,幼虫和蛹均符合古人的描述。

你是本文的第931位读者
来 源: 《潮菜天下》
作 者: 张新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