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放假,就是放春节假,为大家欢度春节而放的假。忆起三十年前,对春节放假倒是有点期待的,孩子们更是热切地盼望着。那时,有关部门会给居民额外增加点副食品供应。除夕那天,把买齐了的副食品、加上老家少见的蔬菜,还有鞭炮、春联,举家骑上单车,从潮州城直奔乡下老家,跟父母一道过年。

  那时的乡下过春节,基本保留着千几百年传下来的习俗。内容在王安石《元旦》诗中有所概括:“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过,爆竹已换为鞭炮,不再是燃烧竹子让其爆裂发出响声了。桃符也被春联代替,不再在桃木板上刻符,插在门旁了。美酒更不是屠苏,而是各取所好了。最早燃竹和刻符,都是为了驱鬼,改用鞭炮和春联,则是为喜庆气氛的热烈和对吉祥如意的寄望。

  王安石诗中没有提及压岁钱和拜年,也许篇幅所限。这两项久远的传统,三十年前在我乡下才仍保留着。压岁钱源于唐代宫廷中送给产子后妃的洗儿钱,意在压邪驱魔,而我们则已别称之为利市,含有大吉大利之意了。总之,欢乐春节,事事欢乐。正月初一,带着妻儿,带着一双大吉(柑),到亲友家拜年了,交换了大吉,互赠了红包,祝彼此健康、大赚、快乐!

  上面这些属于春节特有的活动项目,三十年前的潮汕农村仍保留着,而在市镇,比如潮州城内呢?也没多大差别,至多是拜祖先的■品,乡下是自己动手,城内是上街购买。至于围炉,贴春联,放鞭炮,送压岁钱,拜年,也一一如仪。我常觉得,那时的潮州府城,风格上是个大乡村,居民们与农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许多人的父母仍住在乡下,老居民往上溯三几代,也是农村人,时年八节,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过节形式与乡下无别。因此,新历的元旦,在城内并无一点年味。鲁迅就在他的小说《祝福》中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这里的爆竹已不是王安石诗中的爆竹,而是鞭炮的别称了。

  但是,随着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里过春节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比如说放鞭炮,一段时间在城市是连春节期间也禁止的。近年来则开了个小窗口,划定区域,规定时间。为了安全,为了不扰民,这都是必要的,但那喜庆气氛却大大的淡了。再比如贴春联,现在住高楼的居民,房门两侧 几无余地,勉强贴上去总觉不协调,绝没有旧式潮汕民居贴春联显出的美感。因而,许多住楼房的人,或则不贴,或则在门正中贴个“福”字。说到围炉吃团年饭,我忘不了自己童年时那种全家动手,■鱼杀鹅,洗菜切肉,在家中围成一桌那一系列热腾腾、乐融融的情景。时下的城内人,一切愿意被人代替,除夕夜干脆上酒楼去。方便是方便了。但过春节就为的方便二字么?

  于是,我想到春节与放假,在有些人那儿是不沾边的,春节与放假是两码事。不是有许多城内人早早就定下这个假期要出国游,北国游么,他们在乎的是假期,不在乎春节。这让人不禁想起黑格尔的名言:“凡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传统春节那些活动内容,不大适合现代都市,不能满足都市人的需求。他们不喜欢带一对大吉一户户去交换互致祝福,用手机发短信,一时四海之内皆亲朋,既时髦又惬意。有关方面也有所感,认识到对传统要继承,更要创新,于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搞了个春节联欢晚会,一时万人空巷,满城叫好。但一成不变的样式搞了这么多年,早已倒了观众胃口,希望变革甚至建议停办之声不绝。本山大叔也觉累了,小沈阳们能否真正救场,人们并没厚望。教育部今年出了个好主意,一月中旬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的活动,拜壮美河山、拜历代英杰、拜亿兆黎民等等,意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传统节日活动之中。这无疑是大手笔。以后,必然还会有新的元素注入到春节活动中,那么,春节不只在乡村,在城市也将会焕发新的生命亮色。那时,春节放假就真正是放春节假了。

你是本文的第915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10-01-22
作 者: 李英群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