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瓷木雕潮绣形成产业基地 最新 图1张

   “华夏正音”潮州音乐、“宋元遗韵”潮剧、精巧细腻的剪纸、金碧辉煌的瓶内画、巧夺天工的潮州木雕、极具阳刚之气的潮阳英歌舞……近年来,我市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好传承人的选拔和认定、申报、名录体系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使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目前,有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个项目入选省级名录,22个项目入选市级名录。

  新发现资源线索366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汕头的丰厚馈赠。据了解,2005年以来,市文广新局对全市“非遗”资源组织过几次大范围的普查,摸查出潮剧、潮州音乐、蜈蚣舞、英歌舞、鳌鱼舞等地方文艺和民间民俗文艺形式17种;剪纸、版画、抽纱、手绣、刺绣、木雕等工艺美术门类27种;潮阳区贵屿镇彩街路棚、谷饶祭社、澄海区冠陇赛大猪、南澳县后宅渔灯赛会等民俗文化活动4种。目前,我市有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个项目入选省级名录,22个项目入选市级名录。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传承人15人,“非遗”展示厅4个。另有“非遗”资源线索366条。

  录制传承人绝活技艺

  老艺人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如果不对他们进行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目前,全市已被认定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20人,其中国家级的传承人5人,省级15人。从2008年5月份起,我市先后录制了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方展荣(潮剧),杨秀明(潮州音乐),赖乙宁、吴泽鲲(瓶内画),何汉林、陈炎坤(木雕)等传承人“绝活”技艺,为我市“非遗”保护和传承走出坚实的一步。

  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正加快建设,潮汕“文脉”的延续在这里焕发出新的光彩。广东潮剧院艺术保护传承培训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已着手安排传授《扫窗会》、《闹钗》等6个有明显南戏印记的折子戏。潮阳笛套音乐传承人林立言主持的“文光丝竹社”被定为潮阳笛套音乐传承基地,英歌舞传承人杨卫主持“后溪天后宫”英歌传承基地,潮阳区文化馆主办的“青少年美术培训班”定为潮阳剪纸传承基地。

  合理开发建立产业基地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非遗”中心已初步建成了档案资料库,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加快档案资料和数据库建设,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把市“非遗”中心建成上联省中心、下联区县中心的保护网络。

  此外,我市还通过建立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进一步提高保护水平。在确立一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人或单位的同时,着力编写一批民间艺术乡土教材,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程。继续创建一批民间艺术之乡,形成广泛的民间艺术群众基础,建设一批展示场馆,积极开展各种民间艺术汇演、比赛、展览和民间文艺节等活动,进一步做大做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品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发展诸如嵌瓷、木雕、剪纸、潮绣、版画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以保护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使之成为我市文化产业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你是本文的第1041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3-07-06
作 者: 陈瑶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