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路难到开封城, 做官难做真包爷; 谁敢舍心截逆侄, 正配红袍上官厅! 这首潮汕歌谣,浓缩了潮汕人朴素的从政价值观,为官者公私分明,铁面无私,这样“正配红袍上官厅”。而这种品行是很难得的,所以“做官难做真包爷”。 这首歌谣说的是潮剧《包公铡侄》,该剧根据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进行改编。包拯的亲侄包勉,在担任地方官以后,贪赃枉法,终于败露。案卷几经辗转,到了开封府包拯手上。包拯阅卷后,怒不可遏,但又十分为难。包拯自小丧父(此为剧本虚构),由包勉的母亲(即包拯的嫂子)一手抚养成人,所以他向来不叫“嫂子”而尊呼“嫂娘”。嫂娘对他恩重如山,包勉是嫂娘唯一的儿子。在公私两难之中,他终于选择了大义灭亲,然后再回到赤桑镇向嫂娘赔情。 包拯铁面无私,断案如神,故有“包公”、“包青天”的美称。“行路难到开封城”。包拯曾权知(权知为暂代之意)开封府,笔者认为当时百姓闻知包公在开封府任职,想“行路”去开封府揭举罪犯,但受到层层阻挠,所以“难到开封城”。 为什么百姓深信包公铁面无私呢?接下来歌谣便用事实论证。包公铁面无私事例很多,而独选包公铡侄这一突出事例,这样可以更加有力地证明其铁面无私。自古忠孝两难全,在“忠”和“孝”间,包公选择了“忠”,但并不是意味他放弃了“孝”,他对养育他的“嫂娘”一直敬孝,无微不至地照顾。不能单单“爱”自己的亲人,更应该爱广大的百姓,爱国家。忠于国家、忠于百姓、忠于律法,这才是真正的大爱无私。 潮汕歌谣以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吸收了历代诗、经、乐、歌、谣的艺术精华,潮汕歌谣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因而流传甚广,一首小小歌谣却彰显了潮汕文化博大精深,是留给我们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潮汕歌谣多传承着潮汕人优良的家风家训,有很大的教育警醒作用。也是我们发现潮汕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