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冲茶技巧,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乌龙茶的“脾气”喜沸滚而恶湿凉,只有用一百摄氏度的开水冲泡,才能将有效成分浸出来,而且“茶香精”在温度高时才能充分溢发,所以热腾腾的乌龙茶,才显得香喷喷。但为了茶香不至逸失,在刮去白沫之后,旋即覆盖,又用开水淋盖,目的是为罐盖加温,使罐盖与罐身温热相等,如此温度能上下交融,里外水温相若,有助于里外圆融之效。这一保香技术,既使罐处清洁明净,又使罐内茶汤温度保持暖和,营养成分得到加速析出。
  淋盖已毕,仍必须烫上杯,俗称之“烧盅”(盅即茶杯的俗称),“烧盅热罐,方能起香”,这是不容忽视的“工夫”,用开水淋茶杯一遍,淋杯之汤,宜直注入杯心,并把杯一一再洗烫,这烧盅也叫“蒸杯”。目的是使茶杯保持热暖,以免影响茶汤温度。蒸杯是最富有艺术形态的动作,一个熟练冲茶功夫的人洗杯时,将一杯侧置于另一杯上,中指肚匀住杯脚,拇指抿住杯底并不断向上推拨,三指同时转动, 使茶杯环状旋转,里外均匀受洗受热,其动作协调优美,而茶杯发出清脆的铿锵撞击声,声声入耳,叮叮传韵,茶客未曾品饮,却已自调动起品茶的欲望,跃跃欲“试”了,这就叫“烫杯三指飞轮转,铿锵入耳灵犀通”。有人还将蒸杯的过程从将热水倒进第一个杯子,然后待第一个杯子蒸好后再倒入第二个杯子,如此轮倒下去,用来象征我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与“同甘共苦”的胸襟呢!洗完后将茶杯并拢以便下一步洒茶,将茶杯并拢,除了便于洒茶还含有主客相聚之意。这时但见满盘白气,冉冉飘荡,而冲罐盖面的水亦干过了罐肩,水干即是茶熟,刚好是筛茶的最佳时间。从冲水后,经淋罐、烫杯,到可以洒茶的过程,俗称为“熻”(潮语读何音3),熻要恰到好处,太速则茶色香味不出,太迟则茶色太浓,茶味苦涩。当然不同茶的浸泡时间有所不同,把时间把握得恰到好处,茶色香味之佳自然不在话下,如何在迟速之间掌握中庸之道,简言之,须了解茶的特性,根据茶叶发酵焙火等的程度,以及茶叶的老嫩粗细程度而定,嫩芽茶,茶的各种成分容易溶解,不宜过久,老茶叶不易溶解,时间可延长些,再由自已积累的经验就知道如何去做了,至于其中蕴含的道理,则代表着个人品茗的洗练了。
  茶从冲罐里洒下茶杯时,罐嘴要靠近杯口,但以不碰及茶杯为度,且要顺时针巡杯循环往复均添,这种低酙,既防止茶香溢散,又可避免发出声响,也免杯中溅起泡沫,这就是口诀中说的 “低筛”。斟茶时,开始出水很快,就以“乌龙戏水”美称,以后是慢慢滴,就以“蜻蜓点水”美言。熟练的冲茶者提罐冲茶时,用中指和拇指紧夹冲罐柄,讲究倒茶的水速(可用食指轻压罐顶盖珠,罐盖珠有气孔,可以控制出水的速度),细匀稳健,切勿哗啦直下,情趣尽失,不急不缓,掌握得法,则似行云流水其间,有无限的飘洒得其趣。其“功夫”要领也有两句口诀:“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关公巡城”系喻筛茶将茶汤依次巡杯循环往复均匀筛入各杯中,不能晒满一杯,再斟另一杯,要像关公巡城一样,来回均匀筛进每个茶杯里,务使各杯茶水保持一样成色,同时也表示主人对在座饮茶宾客一视同仁。最后,罐内存下少许浓厚“精华”,还要来一次“韩信点兵”,让每只杯子再添几滴,使罐中茶汤一滴不留,既杜绝头巡浓郁甘甜之味,窜入下巡纯真鲜美之味之中,又使各杯茶汤水如一色,水量均等,成分协调,令人视之,怡情清心。同时还有层意思,在临末将茶汤不尽滴入各杯中,用来表示蕴含主人对宾客的深情厚谊,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之意。“关公巡城”既有优美的技巧,又含巡迥圆满的中国“圆迹哲理”,“韩信点兵”,亦示纤毫精华都雨露均分的“大同精神”。关公、韩信皆古之豪杰,小中见大,纤美中却又包含雄浑。潮汕这套工夫茶艺的设计真是再巧妙不过了。这时,每个小杯的茶色若均匀相等,且每杯没呈深浅层次不同,方显示出主人上等功夫。

  

你是本文的第877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09-09-18
作 者: 黄少波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