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正月十九是古巷赛大鹅、甜果,邀请亲戚朋友一起共同欣赏,欢度新春的日子,民间习惯称为“闹热”。“闹热”中散发出来民俗风情气息久久地沁人心脾,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底蕴悠悠然洋溢出它的历史魅力,又是一份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又恰逢正月十九,趁这丽日春天,驱车前往。未进古巷,沿途的同路人已络绎不绝,车水马龙。渐近古巷,锣鼓声、爆竹声、汽车声、叫卖声……已揉合一片,散入春风满乡邻。
    我们来到临时搭成专供“闹热”用的篷棚,摆设物品随着形势的变化年年也在变。篷棚顶吊上节日灯、霓虹灯、百屏花灯等现代的电子产品,地面簇拥着鲜花,以此增添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往昔最前排放置的猪叠羊、砌成小山型的豆方已不见了,代之是以稻谷豆类精排细插而成的“新年好”三个方宋字、静卧着的5条龙虾以及农民自行设计的配潮乐陶瓷工艺品,祈望来年吉祥如意;排列有序的几行四方桌上,摆上大鹅、甜粿,每隔一段距离,再点缀上篮里盛装的水果包装上彩色薄膜,在薄膜封口镶上一束红绸结成的花,放眼望去,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彰显着物产丰富,生活锦上添花。这样的摆设,原来有很多内涵和用意。听听那负责管理“闹热”的主事介绍:“今日国家强盛,农民有好日子过,你看那最大的鹅,从来没有这样大过,说明一年比一年好。甜粿呢,是看谁蒸得量大面滑质柔软,这就要看谁的技述高。现在摆上高贵的5条龙虾,祈愿五福临门,我们这些龙的传人岁岁平安,华夏(“虾”的谐音)腾飞!”真是匠心独具,让人感动。
    专程来“闹热”,更有利于见见亲朋好友、乡邻叔伯婶姆。当我问从香港回来的陈先生是否每年都回家乡“闹热”,是春节回家还是今天才回来时,他告诉我:“他春节可以不回家,但这个日子一定要回来。以前是父亲带他回来,现在是他带儿女们回来,拜会乡亲父老,让新一辈与老一辈、新一辈与新一辈的人互相认识,才能代代相传。”是啊,有这个一起共享快乐民俗传统节日,外出的人总能把根留住,记住家乡的亲人把他们牵挂!正是如此,不论在外地工作、谋生,还是在家乡,还是出嫁的走仔(女儿)们,他们总会很早做出安排,计划好时间来“闹热”,并按传统习俗,为公益事业自愿喜题(捐钱)。
    为“闹热”更凑“闹热”的是化装游行队伍。这支游行队伍人员是由本乡自愿参加,有锦标、锣鼓、铜锣、唢呐、秧歌等,他们从早上7时多出发,途经全乡各村所有的“闹热”点,要到傍晚才能走完全程。最引人注目的是走在最前面年龄十八、九岁的美貌姑娘,她们身着节日盛装,丰韵微笑,步履轻盈,肩扛一支支绣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合乡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的锦标,给人美好的愿望;一曲曲潮州大锣鼓的演奏,一排排秧歌娃的起舞,悠扬的乐曲使人们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
    古巷人热情好客,真诚礼待,又将“闹热”推向高潮,客多主为荣。据不完全统计,一户人家至少有二桌以上客人用餐,我已亲领身受。午餐时,大家边吃边聊,姨母说:“以前生活孬,其他乡都没有‘闹热’了,唯独古巷正月十九没停止过。”我不解地问:“那时三餐都难顾饱,你们是怎么做?”“那时真是难啊!为了过好正月十九,只能一点一滴地积攒着钱。如落‘豆方会’,我们这些在白纱(潮绣)的姿娘人,每月领到几个元工钱就挤出二元储会钱,用于正月十九购豆方。生活虽困难,照样邀请自己的亲戚来“闹热”,那时请人客的菜很见笑,现在丰盛了,嘿嘿,大家要多吃点噢,别客气。”姨母边为客人挟菜边不紧不慢地说着。听到这里,我知道,为了‘闹热’,古巷人真的做了很多准备,理解他们常说的“十九过,安心落业做康课(工作)”的心情,足以见这个日子在他们心中的分量,感受这些朴实、勤劳、聪慧的农民为悍卫自己的民俗文化默默地付出,使传统文化脉脉相承。
    夜幕下,当我们告别时,那里的潮剧戏班正在起乐,爆竹烟花正在渐次响起。诗人柳亚子的“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正是此时的真实写照。民风民俗重和谐,潮音潮韵乐开怀又将是新一年的好开端。
                

你是本文的第974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9-2-20
作 者: 小 草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