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几个朋友在谈论蕃薯的各种食法时,说到“焢土窑”(有的地方叫“焢土灶”)蕃薯,凡是吃过的人都知道焢土窑蕃薯是最好吃的,也是原生态的吃法。

    焢土窑是大多数农村孩子童年的趣事。记得小时候,我第一次参加焢土窑是在一个秋天的下午,和哥哥还有邻居阿勇要去山上捡柴。由于事先知道要焢土窑,一路上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到了山上,选中了一片犁耕过的田,田里的土干干的,哥哥拿起一块泥土用力捏,不散,他说这泥土好,有粘性。他们从腰间取下砍柴用的镰刀,整出一块平地。阿勇说要去找干草和干柴,哥哥叫我帮忙捡土块,我们把土块集中搬到平地旁边。哥哥先把大的土块围上一圈,还留下个缺口,说是留个门,再把小点的土块往上垒。垒好的“土窑”像个小蒙古包。

    哥哥把点燃的干草干树枝放进去。由于“土窑”的门向着风,火烧得很旺。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哥哥叫我帮忙烧火,他要去自家田里挖红肉蕃薯。我问阿勇要烧多久?他说,烧到土块都变成红色。我以为他在骗我,就说押“土块怎么能烧成红色,又不是要打铁。”“不烧成红色怎么能‘焢’熟?”阿勇笑着说:“你就慢慢烧吧。”

    哥哥挖了8个红肉蕃薯回来。他瞧着“土窑”说,这土块干,烧得快,里面已经有红点了。我透过小小的缝隙,发现里面真的有红点,渐渐地,红点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直到后来整

    个“土窑”变得红通通。哥哥在“土窑”门前横挖一条小沟,把里面的木炭和木灰耙进沟里,用土填埋,把一个个蕃薯往里扔。我们拿着木棍兴高采烈地喊着押一、二、三,一起把“土窑”打倒,打碎后,用土覆盖,

    压实,发现土还是热的地方,再盖上土,再压实。一个辛辛苦苦垒成的漂亮的“土窑”就这样变成一个严严实实的小土堆。

    要等一个钟头以后才能“开窑”。估摸着时间差不多,我们才把土堆掀开,捡出里面的蕃薯。那热乎乎的蕃薯香味混和着泥土的芳香扑鼻而来,我开始咽口水。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烫手的红肉蕃薯,剥开焦干的外皮,露出金黄色香喷喷的肉,吹了几口气,便埋头吃起来,那蕃薯的味道,比起锅鼎中煮熟的更香更甜。

    这是20多年前的焢土窑。那时候,因为农村生活贫困,“土窑”里一般只有蕃薯一种食物,如果有鸡蛋的话,那就很奢侈了。现在焢土窑,里面的食物多种多样,方法也很讲究。除了蕃薯、芋头、板栗等可以直接放入一外,还有玉米、鸡蛋、鸡翅、全鸡等要包上锡纸后再包上草纸或报纸,还要把纸弄湿,也可以再涂上泥浆,这样食物才不会烤焦。

    焢土窑忙得不亦乐乎,吃得也不亦乐乎。我们品尝到的不止是美味,还有田野情趣。

你是本文的第1190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9-06-15
作 者: 李锦娴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