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到汕头农业科技园公干,恰遇一个福建旅游团到此逛景,但见导游员指着栩栩如生的石雕伟人像群对游客说:“你们看,这些石雕像都是我们福建人创作的。福建惠安,中国的石雕之乡。全国的石雕大部分从我们福建那边来的。”听了这话,我憋不住了,扬声道:“小姐,您说错了,这个石雕像群是汕头的师傅创作的!”游客们难辨是非地望望我,又望望导游员。导游小姐红着脸又辩:“不会吧?”我说:“是真的,创作这石雕像群的师傅叫詹益盛和黄光顺,汕头人。”

    嗣后,我将此事说给詹益盛师傅听,詹师傅见怪不怪地说:“连汕头的人都以为只有福建才有石雕呢。南澳岛黄花山上的龟埕几十具石龟,都是我们一刀一锤雕琢出来的,而南澳电视台播出的节目竟然说是福建师傅的佳作。”

    据调查掌握到的情况显示:福建石雕业已形成规模化的生产,潮汕石雕业界是难望其项背的,但是,技术造诣还是潮汕艺人胜一筹。潮汕的石雕艺术还在,并且还有一定量的石雕业经营者,其产品是上乘的,然而,他们的创作成果往往被划入“福建”的名下,导致潮汕石雕业的知名度越来越低。在潮汕工艺界,遭遇这种尴尬的艺种何止石雕,木雕、嵌瓷、剪纸、玉雕、泥塑……皆如是。且说广州白云会议中心汕头厅的陈设艺术品有一件“半畔花篮”的镂通雕木雕作品,观众在赞赏该作品巧夺天工的技艺之余,却为寻不到作者名字感到遗憾。我曾到这个地方开会,参加同一会议的一位河源市人士观赏了这件木雕作品之后,对身边的人说:“只有淅江和福建的师傅才有这种艺术水平。”一种捍卫地方文化声誉的责任感顿使愚人镇凯冲动起来,顾不得唐突,插嘴道:“镂通雕木雕是潮汕木雕的特色,潮汕木雕是中国两大木雕体系之一。这件作品的作者是汕头人。”这件作品的作者是汕头木雕艺术家何汉林。

    经历上述事情之后,我分别问何汉林和詹益盛两位师傅:“为什么作品不署名呢?”詹益盛的回答是:“很想在作品上署名。诸如在南澳龟埕和汕头农业科技园各竖一块小小石碑,刻上雕刻作者的姓名。但想归想,不敢做,因为没有先例,怕艺术界的人非议。”何汉林的回答则是:“作品我卖出去了,换成钱了,作品就是别人的。”与他们对话,可以看出他们的知识产权意识很淡薄。何以如此?这是长期形成的“轻视工艺艺人”的观念使然。我曾经撰文指出,“工艺美术”本一家,然而,由于某些说不清道不明之原因,潮汕工艺艺人历史上几度被“瞧不起”,今天如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艺人或转行“进军”画家,或妄自菲薄看不见自己作品的价值。可喜者,有些艺人已大胆冲破陋俗之见,堂之皇之在自己的作品上镌刻下自己的名字,如徽雕艺术家陈建全,瓶内画艺术家赖乙宁。

    潮汕的工艺美术家,应该理直气壮地在自己的作品上署上名字,这是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对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态的实际状况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潮学专家黄挺教授曾告诉我,山东曲阜孔府里陈列着一件高贵的有些年代的锡制火锅,火锅底部有“潮阳制造”字样,由此无可置辩地证明潮阳锡制造业之辉煌历史。因为有字为证,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议。而广州陈家祠工艺博物馆里,有几件石雕古建筑构件,管理人员长期不知产自何处。2004年9月,汕头石雕艺术家袁六昌被邀到彼考证(我也跟着去)。袁先生认定是潮汕人的作品,阐述了很多站得住脚的理论,然而因为缺了“署名”的直接证明,对方只能表示“苟且存疑”。艺术家们,署上你们的名字吧。

你是本文的第944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8-11-23
作 者: 鄞镇凯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