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是一个特殊的群落。这个群落的聚化生成非常复杂,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自东晋以降至南宋末年,因中原战乱频繁,很多氏族被迫南迁,相当一部分在福建一带作短暂的停留后越过汾水关,进入广袤的潮汕平原,扎根“创祖”,成为今日潮人的主体,而原来的潮汕土著则渐趋式微。中原移民带来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俗,这些行为方式和生活习俗经过了融合和同化,形成今天独特的潮汕民俗

    要考量潮俗文化,应从潮人一年中最主要、最隆重、也是最欢乐的节日———新春佳节来切入。

    潮人的过年,从腊月廿三日即已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方落下帷幕,高潮当是“除夕”和“新年”。农历十二月廿四,是“老爷上天”的日子。潮人所谓的“老爷”,是一位长驻家庭、保佑合家平安的神明,据说他是天公的儿子,必须在腊月廿四到正月初四上天晋见父母,介绍一年来该户人家的基本情况,类似现在的“述职”。各家各户为了欢送老爷上天,早早做好准备,清扫庭院,设下香案,摆上供品。供品主要是大桔、甜圆、清茶等。有的地方还有“咬牙糖”的习俗,用麦芽糖粘在老爷(木偶像)的嘴边,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这一点就彰显了潮人精明的文化心态。“老爷落天”是正月初四,同样,家家户户都摆香案供品恭迎。

    老爷上天之后,人们开始忙着置办过节年货了。首先是蒸制各式米果品,如红壳桃、发米果等。临近除夕,更是欢快而忙碌,杀鸡、杀鹅、割猪肉,在祭祀祖先的供品准备停当之后,屋里屋外要进行一次大扫除和精心布置,此外,男人要理发,女人要挽面,图个“新年变新样”。

    到阴历年最后一天,各家各户在祭拜祖宗之后,全家老少开始轮流洗“花水”,即用花叶加入洗澡水中,意在洗去旧的污秽,干干净净迎新正。

    华灯初上,家家开始“围炉”。在大厅设大圆桌一张,全家老少列座有序,家中人平时不论去哪里,都必须赶回来团圆合聚。桌子中央架起一个大“宾炉”,这是用锡和铜打造的一种器皿,中间盛放火红的木炭,四周热汤中放置鱼丸等食物,因“丸”与圆同音,寓意合家团圆。“宾炉”四周,摆满各种菜肴,有几种是不可或缺的:“生灼鲜蚶”———钱多多,“黄豆干炒韭菜”———吉祥长久,“鱼”———年年有余,“炒蒜”———有钱算等等。

    这顿丰盛、热闹、喜庆的团圆晚餐,乐也融融,一年来的烦恼一扫而光,欢声笑语中,不觉夜已深沉,小孩忍不住早已酣然入睡,而大人们则“叩”起了工夫茶,在满室氤氲茶香中等候新年的来临。

    刻交子时,四周就迫不及待地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一阵紧似一阵,孩子们在睡梦中醒来,欢呼:“新年喽”、“新年喽”,揉着睡眼,跑到大厅,逐一向大人们“口旦好话”:“新年好”、“大赚”,长辈则给孩子以学业的期望。

    炮仗声一直持续到天明,方才萧疏,各家各户在天井摆设香案,祷告上天和祭拜祖先,匆匆吃一点姜薯圆后,一家子抱儿携女出门给亲戚朋友拜年。出门拜年的人,都带着潮州蜜柑,且不能奇数。

    新年期间,大街小巷都热闹非凡,到处是探亲访友、拜年贺春的人流,更有传统游艺,如“英歌舞”、“舞虎狮”、“游联标”等节目,给春节添姿加彩,把新年的喜庆推向高潮。

    到了初四,节日的气息尚浓,接“老爷”落天之后,初七大伙过一个充满远古远人文关怀的青菜节———七样羹,初九日,全家人丁沐浴斋戒,祭拜玉皇大帝,名曰“天公生”,接下来,就忙着准备过喜庆、吉祥的元宵节。

    从开正到元宵节的15天里,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烛火长明,“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喷尘随马去,明月迎人来”。元宵之夜,潮州花灯粉墨登场,精彩纷呈,满城花灯满街人,让人叹为观止!

    元宵节一过,“男女老少找工课”,潮人的新年方才在人们美好的祈盼中姗姗而别。

你是本文的第636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9-01-09
作 者: 陈坤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