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非遗”,记住那些经典的美 最新 图1张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民族记忆的背影,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那些古老的传说、歌舞、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民俗礼仪等,无不蕴藏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基因”,它们共同构成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的一部分。揭阳的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绚丽多彩、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文化积淀深厚,文化遗产弥足珍贵。揭阳的许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历史的见证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这片土地的子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继普宁英歌舞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市又有普宁嵌瓷,阳美翡翠玉雕,潮剧,木雕,乔林烟花火龙5个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它们是揭阳人民的骄傲,但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传承的特殊,保护的不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所以,在高兴之余,我们更应该想到:保护“非遗”,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潮 剧
  潮剧在明代已经形成,称为潮调、潮腔,距今400多年的历史。明代的潮剧潮腔,从宋元南戏衍变而来,潮剧搬演南戏中的一支——正字戏中的戏文易语而歌,“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揭阳是潮剧的重要发祥地,1958年揭阳古墓出土明嘉靖手抄南戏剧本《蔡伯皆》为南戏向潮剧的演变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潮剧在形成、发展和南戏地方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大量地吸收当地的民间艺术和民间音乐,使其表演艺术和音乐唱腔日趋丰富。晚清至辛亥革命时期,揭阳有戏班数十班,称为“戏县”。揭阳的潮剧深深地扎在民俗文化之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遍布城乡的“闲间乐馆”是群众自娱自乐的场所。乡社游神赛会、正月灯、二月戏,“凡社中经演剧多者相夸耀”,所谓“梨园婆娑,无日无之”。建国后的揭阳潮剧,在“双百”、“三并举”方针指引下蓬勃发展,潮剧团体在潮汕地区最多,潮剧团体演出活跃,上演剧目丰富多彩。据《潮剧志》载:从1954年到1982年,揭阳境内的潮剧团体共演出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共484个剧目。从1978年至1991年这14年间,揭阳潮剧剧目创作取提了极大的丰收,单是揭阳县创作并被搬上舞台的潮剧剧目就有165个(大多数为现代戏),其中,在省一级获奖和出版发表的有43个。历史剧《丁日昌》和现代戏《李队长筹粮》、《恩怨宋家妇》等参加全国戏剧盛会或评选获奖。这段时间,揭阳被舆论界称为“小戏之乡”、“戏剧之乡”。
  潮剧的表演艺术多姿多彩,尤以扇子功最具特色,有转扇、轮扇、跳扇等几十种,精湛传神,上世纪五十年代称誉大江南北,至今仍为各剧种所仿效;潮剧唱腔曲牌丰富,有南北曲牌200多个,乐曲一千多首,是戏曲声腔研究的宝贵资料。潮剧锣鼓协和,锣器多有定音,有古乐钟罄遗韵,潮剧的存在,丰富了中国戏曲的艺术宝库。潮剧是揭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揭阳文化的主要载体,揭阳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工艺民俗等,无不融入在潮剧中,成为揭阳文化的综合体。丰富的潮剧文化积淀使揭阳成为潮剧艺术的摇篮,为广东潮剧院和潮汕各市、县的潮剧团体输送了大批艺术骨干和表演人才。目前揭阳市共有潮剧演出团体17个,多于汕头、潮州两市的总和,在潮剧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民营“小梅花潮剧艺术团”崛起,一批潮剧小演员获中国戏曲小梅花金奖,为潮剧艺术培养了新苗。

●木 雕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揭西金华镇发掘到新石器晚期独木舟一条,其两舷有简单的越式图案,这是目前已知的揭阳最早木雕作品。唐初,三山神庙的崛起,集中了揭阳木雕的艺术精华。北宋元丰时期,江西籍知州彭延年筑私宅于浦口,楼、阁、亭等园林元素兼备,用以装饰的木雕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及至南宋绍兴十年(1140)揭阳县衙、揭阳学宫的相继建设,木雕饰件的大量使用,地方特色也基本形成。明清时期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揭阳木雕达到空前繁荣、鼎盛,能够代表这一时期木雕制作工艺水平的东门郭氏大宗祠、忠孝祠、双忠庙、北门关帝庙、祜记祠堂、普宁学宫、文昌阁等古建犹存,大多以精致绝伦的木雕而被公布为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
  揭阳木雕的技艺,由沉雕、浅浮雕、深浮雕,发展至通雕、圆雕以及各种技艺的综合体现,而以通雕为突出特色。圆雕刀就是立体雕刻,形象各个侧面都施以浮雕,使其更“写实”,通常用于金狮木雕;通雕也称缕雕,是指对多层次的、纵横交错的镂空木雕而言,构成层次分明、灵活变化的结构形象,以虾蟹篓为主。北门关帝庙拜亭半边蟹篓木雕的创作,开启了潮汕地区建筑木雕以通雕为主要表现手法,也即构成潮州木雕特色的历史。木雕的用材主要有杉木、樟木和红木,雕刻工艺过程经过打粗坯、雕实坯、细雕、修整砂光等工序,后期装饰大多采用“贴金”或“油彩”,所以也称“金漆木雕”。
  揭阳木雕技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鲜明的阶段特色。明代木雕以榕城东门街郭氏宗祠、金马玉堂和南窖双忠庙木雕构件为代表作,图案疏朗,以浮雕为主,题材多为“八宝”及吉祥花草;清代木雕则以榕城北门关帝庙、普宁文昌阁、揭阳学宫及揭阳棉湖永昌古庙为代表作,构图繁密细致,雕法综合使用,题材以传说、戏曲故事为主,兼及吉祥鸟兽、奇花异草。近现代木雕的题材传统与现实兼备,雕法以通雕为主,构图以传统的对称为主,兼及西方的象征等创作方法,代表作以榕城祜记祠堂、丁氏光禄公祠、乔林五壁连、玉浦亮成楼及人民大会堂“梅花喜鹊”、“双凤朝牡丹”(摆设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等挂屏为主。

●乔林烟花火龙
  乔林烟花火龙始于明代磐溪都古乔,据2003年版《揭阳文化志》载称“自明代即传入古乔乡(即乔林)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初九晚,游龙、迎春,初十烧龙。燃放烟花火龙时世龙吐珠,身喷火焰,周转火树银花,场面壮观。”乔林烟花火龙现已沿革为揭阳最隆重的一种独特民间舞蹈。
  乔林乡春节有“游龙”、“舞龙”、“烧龙”习俗,每年农历十二月就开始扎龙,次年正月初一起,便有游龙、舞龙活动,农历初五至便对龙进行“武装”,安插烟火。购买大量烟花,由擅长装烟花者安插各式烟花。结上烟花后的龙灯,比原来重几倍。擎龙者必选最强壮青年,而龙头还须加两位有经验壮汉,撑钢叉托于龙颈助龙头活动。正月初十晚燃放烟花火龙是春节活动的高潮。当晚,擎龙者都斋戒沐浴,赤上身,穿短裤(避免衣衫着火),头戴小竹笠(保护头盖)。燃放烟花火龙时,每条火龙龙头3人,龙尾2人,各节1人,9节火龙同时点燃,烟火一齐燃放。燃放烟花火龙时场边鞭炮齐鸣,火把引路,龙珠前导,健儿们赤膊上阵,高举烟花火龙,绕着旷场游走。人越跑越快,烟花放射,火箭冲天,啸声震耳;明珠闪烁,五彩缤纷,爆竹助威,硝烟弥漫。各节火斗放射各色火花,龙口呼呼喷出火焰,不时射出颗颗火珠,龙目蓝光炯炯,龙尾“垂柳”沙沙作响。健儿们赤胆擎着火龙奔跑,但见蛟龙冒烟突火,冲云穿雾,腾跃盘旋,犹如龙在云中游。场四周“地滚”(烟花名)射出五颜六色的火花,俨如一盆盆怒放鲜花,美不胜收,又令人陡生神奇之感。
  乔林烟花火龙是独特的群众性民俗舞蹈,又是多种艺术兼容并蓄综合的结晶。舞者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凛然的神态、刚健的舞姿、粗犷的律动,直接地表达豪迈的情感和英雄气概。民间把烟花火龙当作兴旺平安、扶正驱邪、吉祥如意的活动,充分表现出人民群众崇拜勇敢、刚强、百折不挠的品格,这也是乔林烟花火龙的时代精神价值所在,历久不衰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所在。

●普宁嵌瓷
  嵌瓷,普宁俗称“聚饶”或“扣饶”,是潮汕地区富于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和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艺术。明代万历年间,普宁民间就已经出现嵌瓷。嵌瓷的出现,给潮汕地区的民间装饰工艺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力,它是用多种色彩晶莹绚丽的陶瓷片,经过剪取,镶嵌成多样的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博古、风景等装饰艺术,它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更重要的是它质感坚实,久经风雨、烈日曝晒而不褪色的优点是其他工艺美术品无法代替的。
  嵌瓷顾名思义就是把许多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剪取瓷片镶嵌成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平面、半立体或全立体的工艺品或建筑装饰艺术。嵌瓷的原料是选用精薄瓷器如盘、碟、碗、杯等,油上各种色彩鲜艳的原色,放进瓷窑按不同颜色的控温要求进行不同温度的低温燃烧。嵌瓷与其它工艺装饰不同,有独特的生产技艺,首先按庙宇、祠堂或民居的不同内容和聘方的要求进行构思设计,规划议定方案;其次是塑胚胎,三是剪取瓷片,俗称“剪铙”,这是一道辛苦的工序,“剪铙”工匠必须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才能熟能生巧,看型取“饶”;接下来的镶嵌瓷片,俗称“贴铙”则是嵌瓷全过程的重头戏,作品的档次、水平效果决定于这道工序,工匠把剪取成型、选配原色的瓷片,镶嵌于胚胎表面,先组部位再合整体,一片紧扣一片,有的重叠、有的穿插、有的细腻、有的粗犷,最后还得从整体构图、色彩配置,从上下远近的不同角度斟酌,该补充的补充该减去的减去,镶嵌出来的图案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普宁嵌瓷与中国画、中国古代雕塑既一脉相承,又有其独特的特点,如它的布局、构图采用对称的手法,设色多用对比、鲜艳明快,同时在对比中求统一,它的题材广泛,多以吉祥、长寿、如意、富裕等富有民间朴素情感的内容为主。嵌瓷的表现手法有平嵌、浮嵌和立体嵌等,装饰在庙宇、祠堂屋脊正面的嵌瓷多以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等题材,线条粗犷有力,构图气势雄伟,色彩晶莹绚丽;而装饰脊头、屋角头的嵌瓷,多是立体人物,从历代的英雄人物到古代仕女,都被表现在嵌瓷艺术中;装饰于檐下、墙壁的嵌瓷则多为花卉、鸟兽、鱼虾等;照壁上的嵌瓷常见的是麒麟、狮、象、仙鹤、梅花鹿等。嵌瓷的内容表现的是人民群众追求吉祥如意、长寿等民间朴素情感,营造出欢乐祥和、喜庆、健康的氛围,因其雅俗共赏,深受海内外潮人的喜爱。

●阳美翡翠玉雕
  阳美村自清光绪三十二年开始从事旧玉器加工、生产、销售,历经百年奋斗,阳美现已是全国唯一最大的翡翠精品雕刻示范基地。翡翠玉雕刻技艺是我国民间传统雕刻艺术的一朵奇葩,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阳美超群翡翠玉雕刻技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潮汕源远流长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如潮汕木雕、石雕、潮绣等,这些精湛的手工艺为阳美翡翠玉雕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阳美人把全国南北派精湛的玉雕技艺和潮汕地区木雕及潮绣等工艺融合一体,其翡翠玉雕作品表现出深厚的潮汕民俗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
  阳美翡翠玉雕原料主要来源于缅甸北野山人区(帕敢玉石场)和国内优质矿产玉石材料,天然纹理色彩清晰,玉质晶莹、剔透、硬度高,是玉器产品中最具上等的纯天然A质原料。雕刻技艺流程由选料、切玉、设计、雕刻、抛光五个部分组成,这五个部分环环相扣,选取上乘原料是决定雕刻翡翠精品的质量和价值的重要保证,如何下刀切取优质原料十分严谨和考究,而后是设计,把玉石切锯后进行构图,阳美的翡翠玉雕师傅在长期实践中,掌握了神奇玉石变化莫测的规律,并运用南派玉雕的风格和潮汕传统工艺的特长融合一体的设计理念,设计出不同题材的吉祥图案,推陈出新,设计出奇、巧、精、特的翡翠精品。来到雕刻这道工序,则是根据设计构图确定后进行细心雕琢,有时在雕琢过程中发现玉石本身带来隐藏在里面的瑕疵,要凭实践经验应对排除,运用妙手刀法打磨,挖掉里面的瑕疵。玉雕根据不同的玉石纹理色彩,因材施艺运用浮雕、立体雕、托地雕、缕空雕、微雕等雕刻艺术手法,才能雕刻出不同题材的玉雕精品。抛光是翡翠雕刻成品最后一道工序,要采用不同抛光方法及抛光原料进行细心打磨抛光,才能确保雕刻图案清晰,抛光后不变形,又能体现天然纹理色彩及质地光泽更加璀璨夺目。
  阳美翡翠玉雕技艺精湛,形象逼真,圆润、养手,巧色巧雕,雕刻出的各种翡翠精品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而且阳美人利用玉石天然的纹理,设计、雕刻等的方法自然天成,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阳美玉雕,展示了现代玉文化的艺术魅力并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你是本文的第1936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08-06-28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