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称对子,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潮汕地处南粤,南濒南海,自唐以降,人才辈出,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潮汕地区民间流传的一些对联,既重对仗、押韵,也彰现潮汕地区的一些人物风流,民风、民俗颇具特色。
林大钦巧对执款鞭
  林大钦因家境艰辛,16岁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助干活,以资家用。后经人介绍到邻乡当教书先生。不想到了这个乡村,族长见林大钦只是个孩子,弱不禁风,故此想刁难于他,便对他说:“我们这里有个地方叫做银湖院,院后生长许多虎耳草。我曾以此作一上联,下联却怎么也想不出。你若能对上,就恭请在这里留教,否则请回,多读此诗书再来不晚。”林大钦问:“上联是什么?”族长回答:“银湖院后虎耳草。”字数虽少,内容却十分丰富。既有动物“虎”,植物“草”,还有“银”,器官“耳”,地名“银湖院”,对出下联实是不易。林大钦思索一番,想起从仙兜家来银湖须经金石宫,前面种有不少龙眼树,灵光一闪,对出下联:金石宫前龙眼花。族长拍掌称奇,遂留其在该乡教书,格外器重。
林大钦妙对翁万达
  林大钦后来在潮州进士翁万达的岳父孙有庆家教书,孙家十分看重这位年少聪慧的先生。有一年孙有庆过生日,便把上座(潮俗称“大位”)让与这位先生。不料翁万达应邀前来,见上座竟是一不相识的年青人,经介绍才知是先生,心中十分不满,潮俗向来十分讲究酒宴席位的安排,心想:你小小教书先生,我堂堂进士爷,却鸠占鹊巢。便对林大钦说:“先生我有一对,能否赐教否?”林答:“愿闻其详。”翁万达这时看见酒桌已摆上不少酒食,有蟹、虾等,便说:“叉手蟹,鞠躬虾,今日敢来陪进士?”意思明白不过:你小小教书先生,能和进士同桌已是高攀,又何能坐上座?林大钦也毫不客气地说:“扬爪龙,展翼凤,他年要去待至尊。”翁万达暗暗心惊:小小年纪志向不小!存心再考他一考。只见烛台上的红烛,火舌大而红,即吟出:“烛火腾腾,,如虎弄舌。”林大钦侧目看见一旁香案上轻烟缕缕上升,即对出:“香烟袅袅,似龙翻身。”翁万达十分佩服林大钦才思敏捷,志向高大,心思此君必非池中之物,遂与其岳孙有庆商量,将其小姨子许配与林大钦为妻。
林大钦得联解困境
  话说林大钦在乡村教书,有一天正在上课,闻听外面十分吵闹,学生无法认真听课,林大钦即出去看一究竟。原来是一打铁师傅正在替人补锅鼎,林大钦上前请其另移他处,免影响其教学。也许是林大钦声名太响,老师傅故意刁难说:“先生只要对出我的上联我即移走,不然还要移近些。”林说:“上联何是?”老师傅说:“我的上联是——铁锤是铁,铁砧是铁,火炉点着铁打铁。”林大钦一时答不上来,心中闷闷,却无他法。刚好当晚是该村传统节日,请戏祭神,人山人海,十分隆重。林大钦被伙伴强拉去看戏,心中实难忘白天之事。到了戏棚前,听到锣鼓声一响,演员出台,心中醒悟,十分欣喜。越明早,即对打铁师傅说:“我的下联是——看戏者人,演戏者人,锣鼓一响人看人。”老师傅竖起拇指,另移他处,从此林大钦又能安静上课了。
吴殿邦薄惩和尚
  话说有一天,吴殿邦到潮州三山庵游玩,寺内僧侣不识,懒散怠慢,因此吴心中不满,想找个机会警戒一下:出家人理应看破世情,待人应是一概如是,不能厚此薄彼。时逢该庵重新修葺完工,主持人便聘潮州名士赐联,为庵寺增色,吴殿邦为被邀之列。吴殿邦应允,为其撰一联:“凤栖禾下鸟飞去;马宿芦旁草不生”。主持如获至宝,即鸠工镌刻于庵寺正门。后有人向寺中揭出联中寓意。“凤”如果企在禾字之下,把里面的鸟去掉,就成“秃”字;“马宿芦旁草不生”,“马”站在“芦”字旁边,“芦”字草头去掉,就成“驴”字,合起来就是“秃驴”二字。主持才知受辱,却无可奈何。
罗万杰补联
  有一天,有一名士来访,恰逢罗万杰外出未归,遂留一怪联于其墙。罗万杰归来发现此联,上联:逸居无教则近,老而不死是为。一看便知是借用孟子之言:逸居无教则近禽兽,老而不死是为贼。有意把“禽兽”和“贼”字漏掉,给罗万杰出个难题。罗万杰思索片刻,挥笔在上下联各添一字,变成:逸居无教则近佛,老而不死是为仙。此联多添一字,意义迥然不同,表达罗万杰宁愿老死山村,也不做清朝统治下的顺民。
农民夫妻共撰春联
  话说潮州有户勤劳人家,因逢天干旱,夫妻俩抗旱保苗,竟忘却已是岁暮的大年三十夜。是晚归家,见左邻右舍都已贴上红彤彤的新春联,自家门楣依旧白淡淡,夫妻心如热锅上的蚂蚁。丈夫急往市井兜一圈,哪里还有卖春联的,只好扫兴归家。其妻见丈夫空手而归,说:“小香她爸,一年一度,肉可买少,对联可不能少啊。”丈夫心中有数,便从邻近铺上买来红纸和笔墨,指令刚读四年级的女儿小香写春联。女儿寻思半晌,提起沉重重的毛笔,皱起眉头问春联怎么写?这回可急坏了这位斗大字亦识不上半个的父亲了,他抱头苦思,一会突然两手拍着屁股,喜形于色地大声说:“有了,横联就写‘勿旱最好’吧。”女儿如言写好。巧嫂看后,笑得两眼眯成一缝,说:“不写直联不行啊。”此时,丈夫搜肠刮肚,无从得处,在厅上操着碎步转个不停。片刻,他拍手大笑:“着,上联就写‘勿旱五谷丰登’。”但下联却想不起来。此时,巧嫂正忙端猪菜喂猪,见丈夫下联做不来,笑了一阵说:“听说写直联要求对,我们猪舍上不是有‘六畜’的字迹吗?”何不写上“最好六畜兴旺。”就这样,一对朴实、工整、中肯的土联子就完成了,它寄托了勤劳农民的美好愿望。
以上为流传潮汕民间的对联趣事轶闻。这些对联可以说是潮汕对联的典范之作。片叶知秋,从中可看到潮汕文化之昌盛。从知识分子像潮汕状元林大钦,进士、书法家吴殿邦,吏部主事罗万杰,到潮汕下层普通劳动人民如打铁师傅,农民夫妻,都热衷于对联,明代“对联”在潮汕已是蔚然成风。

你是本文的第1386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08-09-16
作 者: 蔡伟涛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