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市并街市,迎来送住,精美的一盒盒月饼司空见惯,可一个节过下来,这月饼常常吃不了几口就腻了,有时节后还得为如何吃完那剩下的大部分月饼发愁。有点不明白如今的月饼到底怎么了?它更多地成了—种装饰,而背离了它的原本功用。我不由更想念起以前月饼尚未大众化时,在小城中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己做的“糕仔”来,还有那种纯朴的亲切和浓郁的节味。
    上世纪的70年代初,我在粤东南角的黄冈镇上住了六、七年。那还是生活物质匮乏的年代,中秋吃月饼实在是有点奢华,一是月饼在市场上未能敞开供应,价格也高,一般人家难能轻易问津;二来小城风情但不似都市,月饼并不流行,更钟情的是那自家做的“糕仔”,就如当时广州—带流行的“酥油角”。还在距中秋节一个来月时,各家各户就开始忙了,做“糕仔”的原料有粘米、糯米和绿豆等几种,粘米、糯米要先水浸10多天,然后捞起辗成粉,那时已多用机辗了,可比有少数人家还用传统的石臼,将粉晾干炒熟,就可以开始动手做。馅有芝麻、花生、糖瓜片 (瓜侧)、豆沙、豆方或干脆是粗砂糖等,也有做咸的.放入少量猪肉末之类(先炒熟),用饼模倒印出圆形、六角形、菱形等形状的“糕仔”,大小直径在3至6厘米间,也有做得如同潮汕月饼般大的,若在粉中渗入食用色素,就有红色或其它颜色的“糕仔”。由于粉要火炒,馅也带“热气”,吃多了易上火,考究些的就用绿豆磨粉来做,就能兼具清凉去暑之功效了。    
    “糕仔”讲究粉质细腻,皮有韧性,吃来甜而不腻、美味可口,且形状各异,分外逗人。这在当时实在是一种经济实惠的美食,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糕仔”所凝聚的浓浓的亲情。中秋节前,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糕仔”做好了,便互相赠送,你给我20块,他送我30块,我也选择一番回礼上门。过个中秋几乎可吃上出自十多甚至几十户家庭的“糕仔”,品尝到各自不同的风味。而在这相互的礼尚往来中,那亲切的人情味和淳朴的民风更是充盈其间。遇客人来访,泡上一壶好茶,端上一盘什锦式的“糕仔”,品茶尝点,谈天说地,真正乐在其中也。
    “糕仔”粤东闽南好些区域都有,可家家户户做“糕仔”过中秋,蔚然成风的却并不多见。后来离开小城,还多年收到友人捎来的“糕仔”,再后来,在丰富多采的各式月饼冲击下,“糕仔”终于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据说小城再没了家家户户做“糕仔”的氛围,虽偶有人家做上
一点,也多是自尝,不敢轻易拿出手送人了。街上也有当作特产的“糕仔”摆卖,可那已是模式化生产的商品,少了那家庭手工的风味,更没了所附着的民间风情。

你是本文的第883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8-09-22
作 者: 苏音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