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总体而言,潮汕的“粿”源于与水稻生产有关的各种祭祀活动。我们的先民,为了祈求神灵消灾赐福,生产风调雨顺,在水稻生产的各个重要时期,都要向主宰的神祗膜拜许愿。这些时期就是四季和节气,潮人俗称“时年八节”;而许愿时的供品,主要就是由大米制成的各种粿品。从“粿”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食物如何通过烹饪,完成了从自然到文化的转化。 我们先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日说起吧。国内一些地方将这一天称为“祭灶节”,但潮俗却认为是众神上天庭述职的大日子,俗称“神上天”。需要备齐各种粿品祭拜众神,其中又必有胶罗糍(糯米团),目的是让众神吃后粘口,向玉帝汇报时口齿不清或不好意思将凡间的事说得太白。几天之后,即次年的正月初四日,则是“神落地”的日子,这时祭品一定要有“红曲桃”,以示新年大吉。 红曲桃又叫红桃粿,是最具代表性的粿品。其做法是这样的:将米粉(潮语称“糈”)加红曲、温水搅搓成块团,蒸熟捏成棵粿皮;馅料用豆沙或糯米饭,加香菇、虾米等;粿皮包馅后,放在粿模里压印,再蒸熟即成。粿模也称粿印,一般是在木头上雕刻出桃状凹纹,图案多为龟甲纹,象征长寿吉祥。 做粿过去都由潮汕妇女包揽了,因为须从舂糈开始,故又称舂粿。这工作虽然繁重琐碎,但潮谚“做雅粿”却是贬义词,引申义是只做表面文章。平心而论,潮汕的粿品种类太多了,历来有“时节做时粿”的说法,能辨识各种粿品就很不容易,更何况能够做出各种雅棵粿! 潮汕的粿品,按味道有咸甜两种,按粉糈的来源有粳、糯、麦、薯等,按是否掺入其他成分可分为鼠曲粿(加鼠曲草)、乒乓粿(加槟醅)、朴子粿(加朴籽树叶)、菜头粿(萝卜糕)、鲎粿(加鲎卵)等,按制作时发酵与否又可称为粿或酵粿,按馅的不同又分为笋粿、芋粿、韭菜粿等。还有一些粿品是地方独有的,如惠来中元节的“新妇仔”和冬节的方形汤丸,我至今未在它处见过。 有人将潮汕粿品种类繁多的原因归结为节日多和老爷(神)多,那是很有道理的。根据陈汉初先生的研究,潮汕各种时年八节有二三十个之多,由于每个时节的祭拜对象不一,供品也不尽相同。其中一些祭祀活动还带有比赛的性质,如澄海的“赛大猪”,使得粿品的花样不断翻新,制作日趋精细。 然而除此之外还另有原因。以端午节来说,吃粽虽然源于屈原或水神,但从生产的角度看,粽子便于保存和携带,而且营养耐饥,正是农忙时节的理想食品;而吃桅粿(加黄桅子和铺姜碱液)也能够增食欲,祛疫病。其他如鼠曲粿、朴子粿等也都具有强身健体以适应农忙劳作的功效。正是这一原因,潮汕的粿才能成为人神共享的美食。
|
你是本文的第1296位读者 来 源: 《潮菜天下》 作 者: 张新民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