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六娘》剧中“杨子良讨亲”故事情节及杨子良人物性格造型和饶平地方传说相距甚远,这里给予正本清源。

    杨子良何许人也,据《饶平民间故事集成》采编人员于上世纪80年代深入杨子良家乡浮滨镇新埔村调查采访,得悉杨子良曾经姓“扬”,其祖先本姓杨,是杨家将门后裔,乃宋末一员骁勇善战的将领,为辅宋抗元捐躯沙场,遗老遗少随宋帝南下之后,隐居于浮滨马背山后的山凹里。宋亡之后,为避免元兵追杀,改姓“扬”。经一代代蕃衍,创立新埔乡,因为百家姓没“扬”字姓,加之以后风声平静,故恢复原姓“杨”,杨子良为创乡后的第四代裔孙,年少杨子良长得十分英俊壮健,酷爱武术,拜高僧了凡法师为师,操十八般武器,件件皆精,因而考中武举,让杨家门楣生辉。杨子良的父亲文墨颇深,任潮州府书办,很受府尹器重。有一年,苏员外办酒席宴请杨书办委托其打官司,声明若打赢官司,愿将爱女六娘许配子良为妻。翌年,杨书办果然帮苏员外打赢官司,杨家照原议准备择日迎娶六娘,但苏员外后悔,不愿女儿远嫁饶平,萌发悔婚之意,加之六娘与西庐表兄相悦,拒嫁饶平。但苏员外经不起杨家人再三催讨,迫不得已从府中挑了一名婢女李代桃僵,经一番收拾打扮之后,冒充六娘出阁。临行之时,苏员外悄声与轿夫面授机宜。

    喜期已到,杨府张灯结彩,杀猪宰羊,大摆筵席,宾客登门送礼道贺,门庭若市。乡人早闻六娘花容月貌,为一睹富家美娘仔英姿,早已云集村前大路。乡众等候到日头偏西,方见远处一乘花轿,徐徐来到马背山上的乒乓坑旁峭壁上,忽然“崎崆”“崎崆”……连声巨响,准新娘连人带轿掉进乒乓坑中。轿夫与随婢大呼救命,直待杨家父子与乡众闻讯赶来。准新娘已一命呜呼哀哉!顿时杨府婚庆变为吊丧,宾客扫兴一哄而散,杨家父子垂头丧气,自认晦气,将新娘尸体安葬于乒乓坑口,墓碑上写着杨母苏氏六娘之墓。尔后,将轿夫告上府衙,治个疏忽误人性命之罪,各被重打四十大板了结。

    杨子良讨亲这场婚姻纠葛就这么草草收场,当然这是准新娘付出生命的代价换取的结果。究竟是山崖陡峭,两个轿夫步调不统一,脚步错乱而致准新娘连同花轿坠崖而酿出命案呢?还是苏员外欲盖弥彰,轿夫为领取重赏操苦肉计而演出这场悲剧呢?还是其它原因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确的答案只有当年的杨书办、苏员外和轿夫才知道。

    有一年冬至,饶平浮山灯塔墟演平安戏,公演潮剧《杨子良讨亲》,由于题材涉及邻乡杨举人的故事,四乡六里人们闻讯纷纷赶来观看。一阵密锣紧鼓之后大幕拉开,戏台上出现一个拐脚曲手歪嘴独目的白鼻公子高声道白:“小生———大名鼎鼎武举老爷杨子良是也……”,话犹未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汉跃上戏台,将扮演杨子良的演员倒提起来厉声叱道:“放肆,你敢于当众侮辱本举人老爷,你好大胆!”正要挥拳痛打,乡里老大见状勃然大怒,即指挥4名彪形大汉制服这不速之客,但都不是台上老汉的对手,一个个被打下台来。乡里老大正欲增强人力上台,猛听观众有人喊道:“台上正是杨举人!”

    原来,此刻的杨子良已年近八旬,虽然两鬓如霜,但功底犹在。得知隔乡要演《杨子良讨亲》,自己竟然变成戏中人,感到好些奇怪,悄悄来到灯塔村的戏台脚,寻个僻静角落看个究竟。一见到戏班竟敢丑化侮辱于他,一时怒火中烧,以“草上飞”的轻功一跃跳上舞台讨个公道。乡里老大见是杨举人到来不敢怠慢,上台赔礼,邀他到子台(观礼台)上坐大位,向他道歉。

你是本文的第1169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8-06-01
作 者: 林文杰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