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音乐起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港澳台等地以及世界各国潮人居住地,是潮州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潮州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潮州音乐人才青黄不接的境况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
  
     昔日盛况今何在

   65岁的李泽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潮乐迷,由他一手创办的开明潮乐社如今在潮州音乐界颇有名气。老李自幼便在父辈的影响下与潮乐结下不解之缘,从街头听曲到拜师学艺,从参加乐团到开班授徒,从以乐会友到登台演出,潮乐就这样形影不离地陪伴老李走过了大半辈子,而老李也就这样见证了潮乐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
   李泽英10几岁开始学习潮乐,并参加了当时的市民间音乐团。在他的记忆中,那个年代潮乐发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街头巷尾、寻常人家,随处都有乐迷吹拉弹打、交流切磋。每有人家邀友演奏潮乐,街坊邻居常会闻声而来,围观者挤满厅堂,像在观赏免费的音乐会。如果碰到集体演出,围观群众更是里三层、外三层,气氛格外热烈。老李每天晚上都会与好友一起切磋,有时候兴致勃发,便一直玩到深夜,邻居不但不会嫌吵,反而会喜欢听。参加集体组织的文艺活动到各地演出,往往只有一餐的补助,没有实质性的经济收入,但老李和乐友们从未有半句怨言,反而从潮乐艺术中找到了人生最大的乐趣。即使是在乐团停止一切活动的文革十年,老李和他的乐友们依然每天在家里演奏潮乐,并乐此不疲。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文化生活日趋多元化,人们对潮乐的兴趣日渐淡薄,这门传统艺术面临青黄不接的境况。昔日一处乐起,众人围观的盛况已不复存在,李泽英又是感慨,又是心急,决心为潮乐传承培养一批新苗。1995年,正在一家物资公司担任副经理的老李开始在自己家中免费收徒授艺,并成立了开明潮乐社。这些年来,由他亲手调教出来的潮乐苗子已有近百人,参加各类潮乐比赛均取得不错的成绩。退休以后,老李更是一心享受潮乐带给他的乐趣,除了在家授徒,更应邀到老干部大学及各处乡镇为学生上课。然而,潮乐人才断层的局面似乎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
  
     难以割舍潮乐情

   李泽英的好友张文声,是潮州乐器百年老店“张长合”的主人。“张长合”这个字号在我市潮乐界可谓无人不晓,然而它究竟始创于何年何月,张文声自己也说不清楚。
   据说,“张长合”所经营的乐器,多为老张亲手所制。谈及潮乐的乐器制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以二弦为例,木料必须选用泰国乌木,处理起来也要花不少时间,有时候甚至要把乌木放上几十年,让它充分晾干后才能进行制作。加工出弦筒的外形、内径之后,就要进行“蒙皮”。所用的蛇皮也十分考究,只能选取蛇腹下厚薄最均匀的一段。将蛇皮进行特殊处理后,再安到弦筒上。蒙皮的时候,要将蛇皮尽量绷紧,才能让乐器的发音更为清脆,至于紧到什么程度就要凭师傅的经验和手艺了。如果要在弦筒上雕刻花纹,则更考验师傅的耐心和手艺。先是在弦筒表面刻出浅浅的一层花纹凹槽,然后将贝壳镶嵌在凹槽里,再将贝壳磨平,使之与弦筒融为一体,最后在上面雕刻图案细纹。整个过程往往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其工艺之精湛可见一斑。
   “张长合”名气虽大,但张文声坦言,近年来订做、修理乐器的人少之又少,守住这间百年老店,已经没有盈利的目的,他只是在守住一份对潮州音乐无法割舍的感情罢了。从老张的感叹中不难看出,潮州音乐正在逐渐失去市场,失去它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
   如何从实质上改变潮州音乐所面临的困境?不少潮乐爱好者都认为,潮州音乐之所以出现人才断层的局面,主要原因是群众对自己家乡的优秀文化不了解。潮乐要更好地传承发展,必须从娃娃抓起。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宣传力度,让潮乐走进校园,使年轻一代充分认识家乡的文化瑰宝。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潮乐自然会在这片年轻的土壤上生根发芽。

你是本文的第1175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8-08-13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