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有粤东古邑之称的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遗存丰富。区域的大南山、小北山、海门山林木俊秀。垒垒青石之中,有历史久远的多彩的岩洞佛教文化遗迹。这些对研究潮阳佛教史有相当的价值。
已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城郊西山的海潮岩。洞宽深各约四米,方志载:“唐大历初年(约公元766年)名僧惠照常栖止于此。”明隆庆《潮阳县志》尚记有大颠遗像,同朝诗人周泰《海潮岩》诗有:“小小石龛遗古迹”句。现为西岩古寺主殿,当地称此为狮喉。稍后的便是白牛岩、乌岩、宝峰岩,相传是唐中原禅宗九祖大颠和尚面壁修禅之地。这三个岩洞俱位于峻岭茂林之侧。白牛岩亦称东岩。于潮阳城东东山高处,山势陡峻之半腰,洞深二米,长五米许,是唐贞元年间大颠率玄应、智高等数十门人所拓建。现洞壁有石佛雕像,尚有浮雕花瓶一个,两者俱线条古朴流畅,系大颠礼佛诵经处所。石佛堂之上尚有白牛洞,洞顶有若隐若现暗雕白牛像,相传白牛岩名称由此而来。乌岩于小北山北背高山腰.有深涧相隔,现有唐代石桥,相传为大颠率徒修建。乌岩洞佛堂比东岩更小。上攀百余米尚有岩洞,洞内有唐代石雕佛像,高米余,宽一米。其造型与唐大颠墓塔(灵山寺后)相似,线条古朴,形神兼备。宝峰岩于小北山南面峻岭处,深宽各约三米,相传为大颠旧游。海潮、白牛、宝峰、乌岩四处,是潮阳佛教文化发祥地。海潮岩洞相传在东晋时便辟为佛家修禅处所,方志记载最少在唐大历年间惠照便栖止于此。潮阳于东晋隆安年间置县,从铜盂镇孤山头东晋泰元十二年(公元378年)墓出土的鸡首壶、砚盒、瓷羊、书简刀等文物证明潮阳文化已与中原息息相通,僧人游方至海潮岩修禅可能性甚大。至若惠照,本邑人氏,属曹溪派系,大历初自曹溪归,深契南宗之旨,精持戒律,博通词翰,中原禅宗九祖大颤和尚、药山惟俨并师惠照。惠照得曹溪真传,李绅为惠照海潮岩室铭文评价是“曹溪实归。”而曹溪的般若观(学)偏重教义研究,以《般若经》为根据,整个学说核心是将整个宇宙分成“色”和“心”两部分。“色”在一定意义上是指物质世界,“心”指精神世界,认为两者都是假名,无有实体,故说自性是空。六祖惠能名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便是此说体现。那末惠照和尚正是发扬“参禅为主”的禅宗精神,讲究心修,追求见性成佛境界。于是便来到峻岭岩洞,远离尘世,面壁修禅了。惠照之门徒大颠和尚游南岳,参于石岩结庵之希迁和尚,贞元初年到龙川瀑布岩洞参禅以及归潮阳在白牛、宝峰、乌岩洞参禅自是继承祖师之衣钵。所不同者是大颠在希迁和尚处学得大无畏法,参修达到较高境界。然而大颠在禅宗研究是确有成就的,贞元七年他在龙川湾创立灵山禅院,听其传法达千余人,著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义》《金刚经释义》,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刺潮专与大颠结交,以至后来大颠成为中原禅宗九祖。因之而溯源至海潮岩栖止之乃师惠照看出,潮阳岩洞文化在佛教发展中有着灿烂的一面,这不仅是对广东潮汕地区诸县文物志中有记大颠曾游惠来县的庄严禅寺、普宁县的马嘶岩、洪山岩等佛教传播的研究,而且对禅宗发展也有十分重要价值。 潮阳诸岩洞列朝逐步扩大建筑,成为佛教胜迹以至景胜。大体上是曲径逶迤修上岩洞。以岩洞为主体逐步扩建,或依山建筑,或以主体延伸,或为岩洞拱托,或两进、三进,或单成座院,或加小桥楼台亭榭,或有千年古木,晨钟暮鼓,香烟袅袅。后人由此研读列朝摩崖石刻、碑记,可闻佛教传播故事,探讨潮阳佛教历史,受益良多,韵味无穷。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