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寓潮诗人丘逢甲咏工夫茶,有“竹炉榄炭手亲煎”的诗句。烹治工夫茶煮水,除通常用红泥小火炉外,文人以儒雅相尚,用的是竹炉,使饮茶显得文雅逸致,尤具文人茶事之特色。明代竹炉出惠山,《曝书亭集》载:“锡山听松庵僧性海制竹火炉,王舍人过而爱之,为作山水画幅,并题以诗。岁久炉坏,盛太常因而更制,流传郡下。”这段记载意思是说,竹炉于明初先由无锡听松庵僧人性海所制。文人王孟端游惠山时,以文人情趣参加竹炉制作。他于竹炉上作山水画并题诗,注入了文化因素。使诗画艺术与竹炉工艺熔于一炉,大大丰富了竹炉的文化蕴涵与审美价值。后来,因年久炉坏。盛颙又重新复制竹炉,使其广泛流传。“茶具寓雅兴”,明代文人注重清茗之饮,有以茶雅志的儒雅相尚之风,自然喜爱形制精致美观的竹炉。竹炉以细竹搭成方形或圆形火炉,用耐高温泥土填其内,以防炙燃。高濂《遵生八笺》中赋竹炉以“人格化”,敬称“苦节君”。谓其虽受火焰烤炙,仍以素有真心节操而能自守。竹炉在文人心目中,是高雅不俗,节操清苦的君子。故明清以来,竹炉备受文人的喜爱而宠用之。 潮州盛产橄榄,橄榄称“余甘子”,入口微涩,久嚼回甘。与茶异物同味。故宋代犹子彝有“回味宜称橄榄仙”的诗句,称茶为“橄榄仙”。潮俗烹茶用橄榄核为炭,谓之“榄炭”,取其焰活火匀,且散发清香气味。取榄炭为薪,增添烹茶之逸趣雅兴,清致倍宜。 潮俗“客来敬茶”,主人烹茶自亲煎,以表达对客人的敬意。“烹茶手自煎”,此传统礼俗形成于唐代。宋代苏轼有“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的诗句。李生,指唐代名土李约,认为“茶须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李约“文质彬彬,谦君子也”,为人重情好客,有客来烹茶必手自亲煎,非可替代。为的是“贵从活火发新泉”,掌握好汤候,烹出一瓯好茶来敬客。李约的重情好客,“茶礼待人,礼而致和”,当年传为佳话。而“烹茶手自煎”,体现茶事过程主人“以茶表敬意”的行为修持,于唐代形成礼俗,传至后代,循沿不移。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