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4年的广济桥(湘子桥)修建工程,已于今年7月全面竣工,开始作为旅游步行桥正式对外开放。
   关于广济桥的风格和特色,人们最常引用的是《湘桥风流歌》,以及“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注: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曾在文章中提到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广济桥等著名古桥,但没有四大古桥之说,因此以“著名古桥”较为准确)、“世界第一座启闭式桥梁”、“一里长桥一里市”、“千古一桥”等赞美之词。如何更好、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广济桥的特色与价值?笔者以为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去品味。
   其一是从历史文化看,宋代用了50多年时间建成23个舟形石墩(廿四洲是否也可作廿四舟解),中间以木梁架设,东西以24只船架设浮桥连接;迨至明代王源大修,始在桥上建12楼台和亭屋,此后又有减24船为18和架巨石为梁之举。因此,“十八梭船廿四洲”和“廿四楼台廿四样”体现了宋、明二代的建筑文化和审美观以及不同的经济基础。
   其二是从中国的桥梁史看,广济桥有2项首创:一是中间浮桥的启闭式功能(尽管不是作为全桥的设计,但实践却体现了这一功能);一是除索桥外,集浮桥(舟桥)、拱桥、梁桥于一体(茅以升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集拱桥、梁桥于一体,成为我国桥梁的经典),可以说是为中国的桥梁史记下重重的一笔,是桥梁文化独一无二的。
   其三是以建筑艺术的审美看,广济桥具有动静结合,刚柔相济,高低错落,内外并驰的美学价值。巨大的石墩和飘动的浮桥,展现了动静与刚柔;亭阁、梁桥、石墩、浮桥、水面组成了高低有序的空间轮廓线;无论从桥上向岸看还是从两岸向桥上看,都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四是从民俗文化看,因广济桥上不仅有寺庙(湘子庙)、凉亭、碑刻、鉎牛;还有各式各样的炒卖、小食、茶摊甚至算命、问卜,可以说是一幅潮州民俗画,故有民谚:“身在湘桥问湘桥”、“桥顶食炒面,城内看亭字”。
   上述诸方面,实际也是展现广济桥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当然,对广济桥的认识,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依据笔者粗浅的理解,是否可从以下几方面作深入的研究、探讨:
   (一)广济桥从南宋乾道七年(1171)开始建一洲和86只船,经历300多年的兴废,至明嘉靖七年(1503)始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的格局。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断修桥的行为,体现了潮州人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前仆后继的精神;也体现了地方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品格。
   (二)广济桥之称为“湘子桥”,寄托着潮州人对韩愈的敬佩,因而有“仙佛造桥”的神话;而王源大规模修桥,又出现“王源除怪石”的神话;而在王源被诬谄上京受审时,正是因潮州人民联名担保而得以解脱。这些,都反映出潮州人对于能为民造福的贤吏的崇敬之情,并借神话传说广泛流传。
   (三)从梅州阴那山灵光寺创始人因参加仙佛造湘子桥未能完成中间一段而自号“惭愧和尚”的传说,以及大规模修桥、兴建桥上楼台的王源出身为福建龙岩人,反映了历史上籍韩江的经济、文化联系而说明广济桥在客家文化、闽南文化中的影响。
   (四)“湘桥春涨”为著名“潮州八景”之一,除文人笔下的景观描述外,潮州人看水,更多的是关心水和桥而非洪水冲击或淹没广济桥的景观。历史上韩江为古城造福,也曾带来巨大祸害;而广济桥为沟通两岸的要冲,是古城人的心碑。因此看水既是古城人的习俗,也反映关心水和桥的心态。
   此外,关于廿三墩因何称廿四洲?十二楼台因何称廿四?东西桥市因何称一里市?这一方面是由于民间文学创作的夸张和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廿四”是潮州人喜爱的吉祥数字。另方面从实际看,廿三个墩加上桥两端的各半墩,也可算是廿四;而楼台既有廿四样(东西向各不同),何妨称之为廿四楼台。至于浮桥虽没有桥市,但作为连接东西桥,人们穿梭往来,实际是在桥市之中,因此就构成了一里市。
  

你是本文的第1682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7-12-26
作 者: 东人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