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问“传承人”---广东潮汕木雕后继乏人(图) 最新 图1张
    

    据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曾广锡介绍,潮汕木雕后继乏人。目前汕头市从事木雕创作的省级以上工艺师只有9人,而且大多已进入中老年,他们中鲜有带徒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左手执钢凿,右手木槌轻敲,沉实的樟木便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古今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鳞介虾蟹……

  汕头市民间艺人秦宪生、何汉林,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走进他们的工作室,才明白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龙眼木雕齐名合称“中国四大木雕”的潮汕木雕(也称潮州木雕),为何被誉为“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一颗明珠”。

  然而,今天做木雕,就像“一个人的战争”——民间艺人在和自己作战、和时间作战。身边并无愿意传承衣钵的徒弟,艺人心头总在萦怀着一个忧悒:“30年后,汕头还有木雕艺人吗?”

  仅靠工钱勉强持家

  何汉林的工作室在汕头市区北郊,十多平方米的弹丸之地,摆放着一尊刚完成的作品,那是直径一米多的圆形通雕。木雕上到底刻了多少鱼、虾、蟹、螺,花半天时间也不一定能数清。

  48岁的何汉林,从17岁起随父(著名木雕艺人何长清)学艺。从1983年进入汕头市木雕厂,到1995年木雕厂解散,何汉林曾经历过潮汕木雕供不应求的上世纪80年代。那时,通过广交会,国内外订单不断,工人手头从不缺活儿干,大家工资颇丰……木雕厂解散后,许多木雕艺人被迫转行,荒废了技艺,有的则做生意发了财。而何汉林却回到家中,继续老本行。

  用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曾广锡的话说,潮汕木雕的多层镂通,“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何汉林就身怀多层镂通绝技。他的木雕作品《半畔花篮》,曾在首届省民间工艺精品展上获铜奖并被广东省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收藏。国内外木雕收藏家以及企业、个人,向何汉林订购木雕,木雕厂解散后的12年间从未中断。然而,他竟一直生活清苦,甚至连作为广东代表上京接受“传承人”命名的路费,都令他为难,最终选择放弃。

  何汉林做木雕,常常一干就是白天连着黑夜。别人说他“累”,他却说:“你们不知道,那感觉像旅游。”12年来,他一天也没有放下过钢凿雕刀。但订一件,做一件;做一件,又卖一件。以至于汕头市民协有次推荐何汉林作品参展,却发现他家里一件作品都没有。收藏家拍卖木雕作品,往往动辄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然而,何汉林创作木雕,却只收加工费。每月一两千元的工钱,仅能应付一家几口的吃住。 潜心创作借钱度日

  此次入选“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另一位潮汕木雕民间艺人是秦宪生,早在2001年就被授予广东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如今,他创办了秦宪生木雕艺术研究所,从事木雕设计、制作和木雕艺术品的开发研究。

  秦宪生在汕头市木雕厂15年,从学徒做到技术工人。他埋头钻研潮汕木雕技法,业余时间就上各种短期美术班和工艺美术学校。

  1988年,秦宪生开始单干。起初几年,他接工程,为古建筑、祠堂做木雕。1990年后,秦宪生开始创作符合自己艺术思想的木雕作品。他曾说,也许没有几个艺人能跟他一样,十年不收订单!他潜心创作38米长的木雕《法界源流图》就用了整整4年。为了这一作品,他要靠向亲戚朋友借钱度日。七层镂通雕《法界源流图》,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在第二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获得金奖,也让秦宪生获得了名气。

  秦宪生非常清楚,靠订单生存,不是民间艺人的出路。他打了个比方:订购者出1万元做一件木雕,艺人要是为了追求艺术而做到了“1.5万元”,那便成了“蚀本生意”。照订单规定的工钱所做的木雕,无法体现艺人的艺术水准,也无法让艺人更好生存、创新技法。所以,秦宪生一直在走一条先创作、后销售的路子。自然,艰辛难免。

    秦宪生说,创作木雕精品,往往要花1年甚至数年时间。买材料需要钱、创作过程中艺人生活也需要钱。

没有传人郁郁不乐

  日前,何汉林又接了一个订单,创作一大型木雕。这需要4年才能完工。他说,等完工了,再接一个订单,我就差不多60岁了,“眼花手抖,该退休了”。

  为了生计,何汉林没有时间和精力带徒弟。何汉林的儿子没学过木雕却很有天赋,拿起小刀来就能把红萝卜雕成一朵花,还能信手在樟木上凿出人形。可是,儿子钟情于当厨师,何汉林准备把他送到技校学厨艺,他不希望儿子继承父业。然而,当何汉林想到从父亲手中接过的传家宝———几十把凿刀雕刀不知道传给谁时,他常会郁郁不乐。

  秦宪生一直在尝试走产业化的路子。他设计木雕样品,创新适合家庭摆设的现代题材,找作坊进行规模生产……2004年以来,先后有五六十人问过秦宪生是否收学徒,他没点头。他认为创作木雕作品传世比授徒更重要,虽然,他一直有出书传授木雕技法的打算。

  汕头市民协主席杨群勇认为,保护、传承潮汕木雕,关键看政府能否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实质性扶持。而广东省民协主席罗学光则指出,此次“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评选,旨在抢救民间艺术、抢救民间艺术传承人。他强调:民间艺术传承人要“抢救”,更要“自救”。从这意义上来说,正寻求“自救”的陆丰皮影,在休眠10年后走出了一条重生之路,但前路仍漫漫,究竟该怎么走?

你是本文的第1372位读者
来 源: 《羊城晚报》
作 者: 杨媛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