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潮剧,是近几年的事。
生长在农村,小时候接触潮剧的机会并不多,村里偶尔放映电影和录像,却对潮剧敬而远之———这也难怪,你想啊,小孩子天性本来就好动,潮剧舞台上那扭扭捏捏的动作、拖沓不前的唱腔,加上那文雅得几近晦涩的唱词,要让孩子们接受与那赶鸭子上架何异?因此,从读小学到初中毕业,我和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对潮剧避之唯恐不及,是没有什么好感的。 直至考上师范学校,告别了以往单调乏味的课业,渐渐对一些文艺作品产生了兴趣,先是痴迷于灯谜和楹联艺术,接着是潮汕文化,在潮汕文化百花园中漫步,深刻体会到潮剧是潮汕文化的精粹所在。于是,从收听电台的潮剧节目到购买音像制品,再到寻求潮剧资料,以至近来上网欣赏丰富多彩的潮剧片断,了解潮剧的最新动态,一路走来,潮剧已成为我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真正“爱”上潮剧,那是1998年。那时几乎走遍小城的每个角落,就为了能买到几盒自己喜欢的潮剧唱片,最后在一家书店用10元钱购得了刚刚灌制不久的《烟花女与状元郎》。当时在我看来这十元不是个小数目,但还是买了。现在看来,这十块钱没有白花,《烟》剧演的是唐代常州刺史郑儋之子郑元和上京赴考,与青楼歌妓李亚仙情投意合,几经波折,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情节感人,富有戏剧性,由青年演员陈学希、张怡凰领衔主演,拍成电影艺术片,作品旋律优美,演唱感人肺腑,声情并茂,剧中作了不少挑战传统的大胆的尝试,对潮剧的改革和振兴有一定意义。《烟》剧成了我百听不厌的剧目,后来,购买了VCD,我更是反复播放,百看不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它拉近了我和潮剧的距离。 我想,作为一个潮汕人,潮剧作为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不容拒绝的。潮剧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如今,在各地方剧种不景气甚至面临灭绝的情况下,她能傲然挺立,能以其优美的旋律、悠扬的唱腔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不正显示了她独具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吗?不要总是埋怨潮剧拖沓冗长,是戏剧就是这般模样(我的理解也许偏颇,但至少绝大多数是这样吧),找个时间,“耐心”地看上一部经典潮剧———怕没那耐性就看诸如《闹钗》、《芦林会》、《杨令婆辩本》等折子戏吧,也许你会马上惊觉:原来是自己长期以来对潮剧存在着“偏见”! 潮剧,是一个宝库。每一个潮汕人都有一把打开这个宝库大门的钥匙,就看你是否愿意拿起钥匙,打开宝库的大门,去拾取里面的各式“珍宝”,去体验这些“珍宝”带给你的乐趣……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