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是潮州人的一道风景线,是潮州人文的一项璀璨结晶。它的特点是“方法精致,物料精绝,礼仪周全”(曾楚楠《潮州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具声名卓著,特别是瀹茶中所需的陶壶,更为茶道中最核心的器皿,而它物唯作配套使用罢了,故饮工夫茶对壶的选择至关重要。工夫茶壶可分为潮州产的红泥壶,宜兴产的“苏罐”。红泥壶蕴香酿味最妙,苏罐因用料紫砂土,故茶存壶中不易馊。区别红泥壶及紫砂壶的方法,可将拇指与食指紧摄壶盖帽延(潮俗称水城),用壶帽顶珠,轻轻敲着平放壶身,若声铿锵,则为苏罐;若声沉深,则为红泥罐。经潮州制壶名家实践,将紫砂土碜进质地松软的潮州陶泥中,拉制成壶,则集中了两者优点,既蕴香力强,又不易馊,这便成了壶中珍品。总之,冲瀹工夫茶时,不管什么壶,在选择上要注意如下几方面:
   首先从整体上观壶的造型色调能否顺眼,是否为心仪之物。再将壶盛满清水冲出,看看壶流能否顺畅,水放则行,水收则止,不滴不洒,否则,再美观的壶,唯是陈设的废物。
   其次,从壶体各个细节上观察,看看壶流、帽珠,壶耳与整体配搭能否协调。假如耳小身胖,当壶里泡满茶汤,执壶泡茶时会感到壶体下沉而易失手砸壶;假如壶帽顶珠过小,热壶时,食指勾住壶耳,中指抵着耳堕,拇指按着帽珠,易把气孔堵住,造成茶汤不行;假如顶珠、壶耳过大,则茶壶显得粗俗不雅而失工夫茶具精绝美感。
   接着看看壶盖帽延深浅。帽延过浅,执壶行茶易落帽砸烂。一个心仪之壶砸了帽盖,就是重请制壶高手修复,总不如原物美观。阳羡制壶鼻祖供春有树瘿壶,因年代久远而失帽,虽历代多少名师重修补上,总难见天衣无缝而留遗憾;壶延太深了启盖也难,甚至要与壶口相碰而缺,便成残壶。
   再次看壶流长短高低。嘴过长,泡茶易与茶杯碰磕,有杯毁嘴缺之虞;嘴过短,行茶时因茶汤猛涌而难制约,水收之后,尚有茶汤沥出,造成流延;壶流高翘,则不符合流水力学原理,行茶时,茶汤未出,而壶口茶汤返泄,造成下痢;壶流低平,则壶体汤未灌满而茶汤从壶流譔出。在茶道中,宜兴紫砂壶可以恣意设计,壶流形态,唯与壶身、壶耳相称便可,因饮茶者一人一壶,不用置杯,自吸自啜;但潮州工夫茶壶为数人共享之具,其宗旨崇尚和谐礼仪,故不管砸壶、落帽、毁杯、流涎、下痢等都是茶艺不精,不雅、不敬现象。我最佩服潮州制壶匠师们的观察力,由于长期的实践,他们选择了禽类颈嘴形状仿作壶流,既符合流水力学原理又美观,且一扫壶流弊病,可谓完美无缺。潮州工夫茶壶匠师们,历来极重视“三山齐”。所谓“三山齐”,即壶流出水口,壶身纳茶口,壶耳廓顶端,这三部分叫三山,将茶壶去帽倒放于桌面上,出水口、纳茶口、耳廓顶端三者恰好齐于地平线,就叫“三山齐”,这种壶行起茶来最得心应手,干净利落。
   另方面,工夫茶陶壶,以小为贵,状如“香橼”,数人共一壶,真正符合明清茶人“素心同调”思想。泡茶时,宾主茶客多少,必用容量相等之壶。壶一般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几类。而壶身造型如蜜柑、梨、橘子、柿、瓜、桃、鼓等形态皆佳,因壶肩浑圆斜下,名为“佛祖肩”。这种造型优点是蕴香酿味功能强,更能于泡瀹时,将追热洁壶之水排流壶外。切忌为追求外表奇特,肩头高耸而脖子下陷成“凹”字形者,其缺点于泡茶中,将淋罐追热洁壶的脏水内收,使茶汤不洁;再者也不选用壶身奇特,纳茶口又太小的,如葫芦状,如双叠壶状,其缺点是进茶去渣都难,洁壶时,往往壶腹老留渣叶不去。提梁壶也应少选用,提梁壶因出渣时易不慎磕断壶梁而毁壶。
   用壶以陶为上,瓷者次之。工夫茶具中瓷盖瓯,形如牵牛花;与瓷杯、茶船成配套。其实,盖瓯原于四川茶碗,明末清初经江西景德镇制瓷师傅改造成现状,到清代,官场中一人一瓯饮茶,后并以之作辞客礼仪,盖瓯茶上,客必走人。用盖瓯瀹茶,其优点便于茶的进出,便于清洁,但不能蕴香酿味。在工夫茶艺中,将之作试茗监味之具,则茶的色、香、味最准,不会失真。  

  

你是本文的第2601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7-09-12
作 者: 李谷伟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