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其节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在揭阳现代生活中,该节已与成人礼被同视了。但在过去七夕节却有与今不同的民俗活动。 从“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可看出该节有“乞巧”的民俗活动,揭阳过去是否存在乞巧活动?查揭阳史籍不见其记载,走访一些老者,说是揭阳零散存在乞巧活动,而且共有三个节可乞巧,各地不同,有在正月十五夜、七夕夜、中秋夜乞巧的,但最主要的乞巧活动还是在七夕,今日揭阳本土对于乞巧的民俗已湮没。 早在《诗经》中就已肇其端,但当时并无七夕渡河的记载,到汉代《淮南子》中始有“乌鹊填河而渡织女”之说,《风俗通》亦记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从东汉崔颖的《四民月令》和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来看,七夕作为节日当始于汉代,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乞愿和穿针乞巧。晋代周处《风土记》中记述乞愿有乞富、乞寿、乞子等内容,此后才以乞子和乞巧为主,故又称为巧节、乞巧节、女儿节等。唐五代时,北方民间多以七月六日为夕,宋太宗曾颁布诏令恢复古制,从此七夕节在神州大地全面开花。揭阳作为神州大地一隅;先民从中原南来,必然也把这一乞巧民俗带来。 揭阳的乞巧活动主要是由老年妇女组织、十五岁以下的姑娘为乞巧主体。揭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人多房少,于是形成“姿娘间”,在平常里,姑娘们利用农闲在“姿娘间”向长辈和同辈相互学习制作手工艺品,并暗暗收藏着。到了七夕,基本以各“姿娘间”为基础,各家摆出果品合为一桌,用装米的竹制米筒为香炉,然后在长辈指导下,乞巧者焚香面向东礼拜,乞巧节活动这时正式开始。上香完毕后,长辈和小姑娘们在供桌一边长凳坐下谈天说地,至中场后话题转向工艺制作技能方面,谈技术、谈技巧、谈心得、谈某一物品的制作工艺。最后,姑娘们拿出手工艺品相互赠送,一些姑娘如果对自己的作品信心不足则不敢取出送人,只能藏在身上默不作声,如果有“同演”送工艺品,则只有等来年再回送了。送完工艺品,乞巧活动已近尾声。这时由长辈组织姑娘再行礼拜并观察香案台桌下是否有蜘蛛结网,有则为大吉,乞巧最为成功。至此乞巧活动完成。撒去香案,参加活动的人和在旁边玩的小孩一同享用果品。 比较一下其它地方的乞巧活动,山东乞巧节供品主要以面制品为主,并要求制作精美。另外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广州地区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渔家姑娘生活贫困,不可能和岸上一些有钱人家的姑娘一样,买许多水果、蜜饯献给织女,但是聪明灵巧的渔家姑娘有着自己独特的乞巧方式。七月初七的晚上,水上女儿们来到船头,就着弯弯月牙放出的清辉,舀来一碗清水,把9枚银针丢在碗里,姑娘们聚在一起,看谁最先把9枚银针用五彩丝线穿起来,谁穿得最快,谁就乞到“巧”了。从前面三个有代表性的地方乞巧活动与揭阳对比中看出,揭阳的乞巧活动从赛巧上来看较“斯文”,不当面揭穿胜败。所以揭阳地区的乞巧活动具有独特性。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