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红头船古港
樟林,广东澄海市东里镇的一个小村,上世纪初,赫然标入了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 100多年前,潮州、澄海、饶平、南澳四县(市)在樟林交汇。这里,海阔江宽,宋代就已是潮州东部的盐业中心。明万历年间(1573-1619)近海渔业大有发展,这里迅速成为“渔鲜盈市”的埠头,樟林开始名播潮州。清开海禁,沿海各省商贾渔船,来往更加频繁。因广东商船大桅杆上部及船头均油红漆,故有“红头船”之称。当时,红头船队从这里出发,浩浩荡荡,扬帆远征,成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时至今日,人们提到红头船,仍会联想到当年樟林港码头上,千千万万华侨先辈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谋生的情景。 红头船事业的发展,使樟林港日益繁荣昌盛,外地客商纷纷前来。一时间,樯橹如林,商贾似云。樟林埠,被喻为“通洋总汇之地”。 如今,樟林古港虽已成为一个内陆乡村,但一块刻着“樟林古港”字样的石碑依然矗立在樟林的土地上,记录着曾经风帆翔集的盛况。
南盛里老宅
樟林有着众多的古宅第,其中,位于出海口冲积地上的南盛里最为著名。 南盛里是由樟林籍新加坡富商蓝金生于1900年开始用17年的时间投资兴建的占地近6公顷的巨型建筑群落,计有大小房屋70座共617间。以“锡庆堂”大祠堂为主体,周围井然有序地分布着一座座的“四点金”和“下山虎”,其中居然有八座“下山虎”相连,组成“八落巷”。 从整体结构来看,整个南盛里民宅既有华贵富庶的潮汕建筑“四点金”“驷马拖车”形制,也有普通民居。 从平面布局来看,南盛里鳞次栉比的民宅拥有纵横有序的巷道,交通体系、排水系统、安全保卫系统、生态系统都相当完善。 从装饰细节来看,无论是精巧的漏花嵌瓷泥塑屋脊,还是华丽精细的雕花木门扇,抑或是技艺精湛的窗饰、石雕,又或者是形象逼真的鲤鱼水吻、活灵活现的瑞兽虫鱼,无不体现了南盛里古宅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 有建筑专家认为,南盛里民宅集潮汕民居建筑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一个潮汕民宅建筑群典型。
散文家故里
当代散文大师——秦牧就在这里成长。 秦牧,原名林派光,又名林觉夫,幼年在香港和新加坡度过,1932年后在樟林读书学习。期间看了许多社会科学书刊和文艺报纸、杂志、书籍,深受革命理想和文学知识的熏陶。 20世纪40年代初,秦牧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有杂文、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艺术理论与科普小品等多种,尤以散文著称,被誉为“散文大师”。秦牧的散文以知识性、哲理性、文采和情趣见长,闻名中外的散文作品有《花城》《长河浪花》《潮汐和船》《晴窗晨笔》《华族与龙》等等。怀着对故乡特殊的感情,他还撰写了《故乡的红头船》《樟林古港碑记》和《故乡的女神庙》等乡情美文。 秦牧散文在国内外都曾获得大奖,还被收入高等院校、中小学教材,世界最大的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收藏了他的大部分散文。
小资料
“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是潮汕地区建筑名词。 “下山虎”,也称“三合院”,是潮汕府第的基本构成单位,因其形状犹如下山之虎而得名。它以大门为嘴,两个前房为两只前爪,称“伸手房”,以后厅为肚,厅两侧的两间大房为后爪,形成一个内围的府第。 “四点金”,俗称“四合院”,以后座的厅堂为身,大房为两肩,“伸手房”为双臂,下房为交手抱气入怀的人体,中间敞开的庭院天井是其虚怀纳气的空间,这种格局和“风水学”中“山凹环抱”相似。 “驷马拖车”,由“四点金”和“下三虎”组合而成:三座“四点金”相连,称“三壁连”,五座“四点金”相连就称“五壁连”,最多达到“七壁连”。如在“三壁连”或“五壁连”两边加上两条火巷和从厝,成为巨大家族聚居的联合体,俗称“三进二火巷一后包”建筑格局,这就是“驷马拖车”。
|
你是本文的第2126位读者 来 源: 《南方月刊》2007-07-01 作 者: 林锦华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