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郑绪荣校长的《潮汕俗谚》时,有些感想,有些盼望,不怕浅陋,只有说出来才觉得心头轻松,舒服。

    我离开故乡澄海到海南工作50多年了,由于所在居住地及单位的家乡人极少,老伴是“就地取材”的,所以在家也只好采用普通话。因此,潮州方言在我的脑海中似乎逐渐在消亡。偶尔“他乡遇故知”时,交谈中我无法百分之百使用潮州话,因为许许多多字词的音调,我已记不起来了,更何况从前在家乡天天都听到或说过的潮汕俗谚,于今能说出的为数更是少之又少了。

    潮汕俗谚有如潮汕妇女们点缀在衣服上的珠子,在谈话、作文中恰当用上了它,立即闪亮晶莹夺目,倍加生动。非常幸运———在我75岁生日之际,郑绪荣校长寄来的《潮汕俗谚》使我如获至宝,它比子孙们给我的任何寿礼都贵重,都富有情意!我逐条读完该书后,觉得犹如回到了阔别的故乡。全文正文共916页,其中涉及澄海的就有72条(页)之多,份量仅次于潮州市的118条(页)。因此,让我手不释卷。书中诸多俗谚,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对乡情的回忆,让我总觉得回到了乡亲们中间似的。不仅这样,《潮汕俗谚》还增进了我对潮语的理解,使我越发热爱潮汕大地,为智慧的潮汕人民骄傲和自豪。

    毫不夸张地说,《潮汕俗谚》是帮助我全面复习潮州话的绝佳课本。

    由此让我想到那些大半辈子在国外居住的华人中的潮汕人,他们自己大概和我一样,把家乡话都忘得差不多了;他们的子孙后代,可能绝大多数根本就不会说家乡话,不懂得潮州方言的魅力。这些老一代老二代的海外潮人,他们没有忘记故国故乡,这便是近年来“汉语热”在世界各国掀起的缘故。老海外潮人如果得知有一部能够让他们自己的家乡俗谚“总复习”、又能让他们的子孙承传家乡语言的《潮汕俗谚》,他们也许会像我一样热爱它,必得之。故此,我认为《潮汕俗谚》已非一般语言工具书,它的确是一部能勾起乡情、承传家教、凝聚人心的好书。

    于是,我认为这是一个颇有潜力的商机。有眼光的出版商,应该洞悉到《潮汕俗谚》广大的海外市场,应该充分估量到海外潮人对此书的巨大需求,应该大胆地把这一部好书推荐给国际书展,把它推向全世界潮人社群去。“独在异乡为异客”,对《潮人俗谚》的意义和作用,才有如此体会。我设身处地想起广大海外潮人的需求,此一盼也。

    收到《潮汕俗谚》之后,我就一边看一边把书中尚未出现、而我还记得的俗谚记下来,读完全书时,记下的俗谚居然超出一百则(见拙作《潮汕俗谚》增补浅拟中“增”部分)。郑校长的《潮汕俗谚》简直就如“南海1号”打捞船,是它把沉没在我脑海中半个多世纪之久的潮汕俗谚给一一地钩了上来,使我觉得我到底还是一个潮汕人。

    仅我自己尚可记起这么些《潮汕俗谚》未编入的内容,可见该书辑录的远非全部潮汕俗谚。这实在不可苛求,因为仅靠一个人的努力,毕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然而,这丝毫无损于郑校长的功绩和《潮汕俗谚》的辉煌。我这里想说的是:希望有一部《潮谚大全》面世,这一工程倘能在“十一·五”期间内完成,那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美事。此二盼也。

    在披阅《潮汕俗谚》过程,我又把该书中编入一些古人的“警句”列出来:1、久居令人贱,长来亲变疏。(P31)(原文“久住令人贱,频(贫)来亲也疏”)2、常来亲也疏。(P159)(原文如上)3、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P199)(原文“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4、贫在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P199)(原文“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5、朋友遍天下,知心无半个。(P345)(原文“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6、玉不琢,不成器。(P691)(原文“玉不琢,不成器”)7、养儿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P695)

(原文“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8、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P728)

(原文“夏至一阴生,是以天时渐短;冬至一阳生,是以日晷初长”)9、扬汤止沸,不如抽薪。(P757)

(原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扬汤止沸,不如去火抽薪”)

……

    其中第6条原自《三字经》、第8条原自《幼学琼林·岁时》和第9条原自《幼学琼林·饮食》,其余的都是原自《增广》。

    《昔时贤文》不知辑自何人。后经明末清初士人增而补之,另名为《增广昔时贤文》,简称《增广贤文》,再简称为《增广》。我的启蒙教育同那个时代的诸多儿童一样,都是从“二三百千”(《二十四孝》《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始的。在学了“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茶对酒,赋对待,燕子对莺儿。栽花对种竹,柳絮对游丝”这纯属于为学会写诗作对的《声律启蒙》后,接着就是《千家诗》《昔时贤文》和《幼学故事琼林》等。70年前”朝于期夕于斯“所读的,至今仍可背诵出许多。因此,在披阅《潮汕俗谚》时,我一看就知道那些句子是出自那一本书的。

    我绝非说前人的“警句”不可视为潮汕俗谚。我认为,既然是冠以“潮汕”的,就应是“原生态”的,“土生土长”的俗语和谚语。

    可也正是《潮汕俗谚》把上列那一类“警句”也收入,它给了我一个启发:我们何不来编写一部《今时贤文》!

    究其实,《增广》也好,《琼林》也罢,都是古代广泛传诵于社群之间的俗语和谚语,后经儒生们的集中,分类,用韵文体裁编写成书,便于朗读,易于流传。又因为那此俗谚在思想品行、道德规范、勤俭节约、待人接物、廉洁奉公等等方面都具有教育作用,在塑造人的美好灵魂上确有成效,才成为历来蒙馆、私塾的“必修课”,成为中国幼儿教育的“特色教材”。大家不妨想一想,被百姓公选为道德模范的那些优秀公民,他们大都是从小得到了良好的德育熏陶的结晶,决非一朝一夕从空中掉下来。我们要创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从这方面入手,起步。此三盼也。

你是本文的第1135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7-10-21
作 者: 林永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