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仔脯”是潮州人喜食的果条。然而,此物是何人无意中发明的?这里面还有段佚闻。
   据文献记载,揭阳龙溪都人郭贞顺,生于元代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为县邑郭教谕之女。她聪明淑惠,喜读诗书。成年后,许配潮阳周伯玉为妻,读书更为勤奋,精通经史,尤以诗文为最。
   时值元末明初,四方豪杰揭竿而起,战争连年不断。郭贞顺深谙数字预算才能,又饱读经史,深知潮阳虽远离中原战乱之地,又处于海隅,但难保战争不会不至此,一旦潮阳出现战事,就会农桑荒废,商贾罕至,后果不堪设想。遂决计发明一种食品,既不影响挤占粮食,又可久藏。但日复一日,郭贞顺虽绞尽脑汁,多方寻找,还是未能发明可供食用的代粮品。
   一天,郭贞顺在喝稀饭,偶然间在饭碗里发现有几小块东西,夹之即碎,嚼在口里却清香四溢,遂将碎块放在盘中细看,仍不知何物。后来又到米缸里将米翻了底朝天也未见有异。这时,她才记起今天煮的米是前几天祭海神的米。但为何有此物呢?她又仔细梳理了一下思路,最后猛然想起:几天前在祭拜海神时有几小块果条,掉落在米盘上,今天用这些拜祭海神的米煮饭时,混在里面的干果条块,一块被煮熟。所以一夹起这些“果条块就碎,嚼之清香可口”。
   此后,郭贞顺便教人将祭神的果品,切成碎片,然后晒干储藏。不久,战火果然殃及潮阳,潮阳地区满目疮痍,一片饥荒。幸得郭贞顺发明了“果仔脯”,才使乡亲有了充饥果腹的食物,得以渡过饥荒。自那时起,“果仔脯”遂在潮汕各处流传。时至今日,人们每逢果品有余,都将其晒干贮存,随时均可作三餐佐食。    
  

你是本文的第929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7-01-17
作 者: 陈朝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