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潮州)工夫茶之元曲文献,当首推《茶经》。其后之专著,若《茶录》等,历代皆备;中角度有别,且详略不同,但无一不是对《茶经》这发挥与补充。因属专著,故不在本编收录范围之内。

    用以论述冲泡方法的“工夫茶”之名,始见于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其后又散见于《蝶阶外史》等书,皆章节而已,求读不便。是以广为搜集,大体按时间顺序,汇辑成编,并略加点为评。

    入编文字,一般以明确标示“工夫茶”并属冲泡方法者为限:若干篇章(如袁枚《武夷茶》等)虽无“工夫茶”之名、却有“工夫茶”之实者也录之。诗词择要录之。

    一、袁枚《随园食单.茶酒单.武夷茶》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开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如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按: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卒于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薪进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县知县,因父丧辞官归里,不复出仁。在江宁城西小仓山筑随园,著述不辍;尤醉心研究烹饪艺术,《随园食单》就是他“四十年来,颇集众美”(《随园食单.序》)之成果。

    本篇记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随园食单》则初刊于乾隆五十七年(公无1792年)。

    本篇虽命名曰:“武夷茶”,但据所载“杯小”、“壶小”及先嗅后饮的品茶法判断,实属“工夫茶”无颖,故录。并知清代中期,工夫茶仍在闽北流行。

    武夷茶属乌龙茶,是早期潮州工夫茶座中最受青睐之名茶。

    袁枚对工夫茶初嫌后爱的反应,颇具代表性。今之初尝潮州工夫茶的外地客人多有类同感受。足证推广非难。

    二、俞蛟《梦厂杂著.卷十.潮嘉风月》“工夫茶”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经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斗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出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有及壶、盘各一,惟怀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非拇占轰饮者得领其风味。余见万花主人于程江月儿舟中题吃茶诗云:“宴罢归来月满阑,褪衣独坐兴阑珊;左家娇女风流甚,为我除烦煮凤团。”“小鼎繁声逗响泉,篷窗夜静话联蝉;一杯细啜清于雪,不羡蒙山活为煎。”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极佳者每斤需白强二枚。六篷船中食用之奢,可想见焉。

    按:俞蛟,字清源,又字六爱,号梦厂居士,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处),嘉庆中期尚在世,卒年不详。

    俞氏性格磊落,素负才名。然仁途坎坷,官职卑微。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曾以监生身分出任兴宁县曲史(《广东通志.职官表》)。生平好游,足迹遍及南北。《梦厂杂著》为其传世唯一著作,所记多身历、目睹、耳闻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四月成书于广东齐昌官舍之凝香室。

    俞蛟《工夫茶》之重大贡献,在于他能以锐敏的眼光审视自唐以来的中国传统茶艺,洞察颜观色潮州泡茶法与陋羽煎茶法之间的传承关系,一语中的,指出潮州泡茶方法“本诸陆羽《茶经》”;并率先用“工夫茶”这个新概念来囊括该法诸多特点。此功此绩,后人勿忘。

    三、寄泉《蝶阶外史》“工夫茶”

    工夫茶,闽中最盛。茶产武夷诸山,采其芽,窨制如法。友人游闽归,述有某甲家巨富,性嗜茶,厅事置玻璃瓮,三十日汲新泉满一瓮,烹茶一壶,越日则不用。移置庖福,别吸第二瓮。备用童子数人,皆美秀,发齐额,率敏给供炉火。炉用不灰木,成极精致,中架无烟坚炭数具,有发火机以引火光悴之,扇以羽扇,焰腾腾灼矣。

    壶皆宜兴沙质。龚春、时大彬,不一式。每茶一壶,需炉铫三候汤,初沸蟹眼,再沸鱼眼,至连珠沸则熟矣。水生汤嫩,过熟汤老,恰到好处,颇不易。故谓天上一轮好月,人间中火候一瓯,好茶亦关缘法,不可幸致也。

    第一铫水熟,注空壶中烫之泼去;第二铫水已熟,预用器置茗叶,分两若干立下,壶中注水,覆以盖,置壶铜盘内;第三铫水又熟,从壶顶灌之周四面。则茶香发矣。

    瓯如黄酒卮,客至每人一瓯,含其涓滴咀嚼而玩味之;若一鼓而牛饮,即以为不知味。肃客出矣。

    茶置大锡瓶,友人司之,瓶粘考据一篇,道茶之出处功效,嗓之益人者何在。客能道所以,别烹嘉敬以进。其他中人之家,虽不能如某甲之精,然烹注之法则同,亦岁需洋银数十番云。

    按:寄泉,号外史,清代咸丰时。据何庆熙《蝶阶外史.序》载:“外史著作等身,脍炙人口”。著有《畿辅诗传》(凡八百家)、《文法金针》、《铸铁砚斋试帖》(郭佼程《蝶阶外史.题辞》)等。

    本篇既谈工夫茶种,也说工夫茶艺。最引人注目的是,主人以茶待客,却在锡瓶上贴着茶事考据文章一篇,谈茶之出处、功效及其保健作用。茶客如能解释其所以然,则“别烹嘉茗以进”,昭示奖励。有奖竞猜活动居然渗入了工夫共西方人之中,妙!

    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载:赵、李夫妇俩,,每日饭后,便闲坐归来堂沏茶;同时比试记忆力:“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再根据竞猜成绩确定谁先喝茶。为此,夫妻往往乐得开怀大笑,以至于茶倾衫湿,谁也喝不成茶。

    闽郡某甲,洵活用了赵、李韵事于工夫茶座,并将有奖竞猜活动对象扩大至亲朋戚友。这也算一大贡献。

    四、唐晏《天咫偶闻.卷八.茶说》

    煎茶之法,失传久矣,士夫风雅自命者,固多嗜茶,然止于以水瀹生茗而饮之,未有解煎茶如《茶经》、《茶录》之所云者。屠纬真《茶笺》论茶甚详,亦瀹茶而非煎茶。余少好攻杂艺,而性尤嗜茶,每阅《茶经》,未尝不三复求之,久之若有所悟。时正侍先君于维扬,固精茶所集也,乃购茶具,依法煎之,然后知古人之煎茶为得茶之至味,后人之瀹茗,何异带皮食哀家梨者乎。闲居多暇,撰为一编,用贻同嗜。

    (一)择器

    器之要者,以铫居首,然最难得侍者。在人用石铫,今不可得,且亦不适用。盖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今粤东白泥铫,小口瓮腹极佳,盖口不宜宽,恐泄茶味;北方砂铫,病正坐此。故以白泥铫炎茶之上佐。凡用新铫,以饭汁煮一、二次,以去士气,愈久愈佳。

    次则风炉。京师之石灰木小炉,三角,如画上者,最佳。然不可过巨,以烧炭足供一铫之用者为合宜。

    次则茗盏。以质厚为良,厚则难冷。今江西有仿郎窑及青田窑者佳。

    次茶匙。用以量水。瓷者不经久;以椰瓢为之。竹与铜皆不宜。

    次水罂。约受水二、三升者,贮水置炉旁,备酌取,宜有盖。

    次风扇。以蒲葵为佳或羽扇,取其多风。

    (二)择茶

    茶以苏州碧萝春为上,不易得,则杭之天池。次则龙井、稍粗。或有佳者,未之见也。次六安之青春,若武夷、君山、蒙顶,亦止闻名。古人茶皆碾为团,如今之普洱,然失茶之真;今人但焙而不碾,胜古人。然亦须采焙得宜,方见茶味。若欲久藏则可再焙,然不能隔年。佳茶自有真香,非煎之不能见。今人多以花果点之,荷示全失。且煎之得法,茶不苦而反甘,世人所未尝知。若不得佳茶,即中品而得好水,亦能发香。凡收茶必须极密之器,锡为上,焊口宜严,瓶口封以纸,盛以水箧,置之高处。

    (三)择水

    昔陆羽品泉,以山泉为上,此言非真知味者不能道。余游踪南北,所尝南则惠泉、中泠、雨共台、灵谷寺、六一、虎跑;北则玉泉、房山空水洞、潭柘、龙池。大抵山泉实美于平地,而惠山主玉泉为最;惠泉甘而芳,玉泉甘而冽,正未易轩轾。山泉恒有,则天泉次之。必贮之风露之下数月之久,俟瓮中澄澈见底,始可饮。然清则有之,冽犹未也。雪水味清,然有土气,以洁瓮储之,经年始可饮。大抵泉水虽一源,而出地以后,流逾远则味逾变。余尝从玉泉饮水,归来沿途试之,至西直门外,几有淄渑之别。古有劳薪水之变,亦劳之故耳。况更杂以尘于耶。凡水,以甘而芳、甘而冽为上;清而甘、清而冽次之:未有冽而不清者,亦未有甘而不清者,然必泉水始能如此。若井水,佳则止于能清,而后味终涩。

    凡贮水之罂,宜极洁,否则损水味。

    (四)煎法  

    东坡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此言真得煎茶妙诀。大抵煎茶之要,全在候汤。酌水入铫。酌水入铫,炙炭于炉,惟恃鼓鞴之力,此时挥扇不可少停。俟细沫徐起,是为蟹眼;少顷巨沫跳珠,是为鱼眼;时则微响初闻,则松风鸣也。自蟹眼时即出水一、二匙,至松风鸣时复入之,以止其沸,即下茶叶。大约铫水半升,受叶二钱。少顷水再沸,如奔涛溅沫,而茶成矣。然此际最难假,太过则老,老则茶香已去,而水也重浊;不及则嫩,嫩则茶香未发,水尚薄弱。二者皆为失饪。一失饪,则此炉皆为废弃,不可复求。煎茶虽细事,而其微妙难以口舌传,若以轻心掉之,未有能济者也。

    惟日长人暇,心静手亲,幽兴忽来,开炉热火,徐挥羽扇,缓听瓶笙,此茶必佳。

    凡茶叶欲煎时,先用温水略洗,以去尘垢。取茶入铫宜有制,其制也,匙实司之。约准每匙受茶若干,用时一取即是,煎茶最忌烟炭,故陆羽谓之“茶魔”。桫木炭之去皮者最佳。入炉之后,始终不可停扇;若时扇时止,味必不全。

    (五)饮法

    古人注茶,熠盏令热,然后注之,此极有精意;盖盏热则茶难冷,难冷则味不变。茶之妙处,全在火候;熠盏者,所以保全此火候耳。

    茶盏宜小,宁饮毕再注,则不致冷。

    陆羽论汤有老、嫩之分,人多未信;不知谷菜尚有火候,水亦有形之物,夫岂无之?水之嫩也,入口即觉其质轻而不实;水之老也,下喉始觉其质重而难咽。二者均不堪饮。惟三沸初过,水味正妙,入口而沉着,下咽而轻扬,挢舌试之,空如无物,火候至此,至矣!煎茶火候即得,其味到甘而香,令饮者不忍不咽。今人瀹茗全是苦涩,尚夸茶味之佳,真堪绝倒!

    凡煎茶止可自怡,如果良辰胜日,知已二三,心暇手闲,清谈未厌,则可出而效技,以助佳兴.若俗冗相干缠,众言嚣杂,既无清致,宁俟他辰。

    按:唐晏,满族人,姓瓜尔佳氏,名震钩,字在廷,自号涉江道人。生于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卒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唐晏曾出任知县、江宁八旗学堂总办等职,又曾执教于京师大学堂。他博学多闻,著述颇丰,除《天咫偶闻》(十卷)外,尚有《八旗人著述存目》(一卷)、《渤海国志》(四卷)、《庚子西行记事》(一卷)、《陆子新语校注》(二卷)、《洛阳伽蓝记》(五卷)、《两汉三国学案》(十一卷)等。

    唐晏《茶说》,在“三复求之”《茶经》以后成篇,依次分出择器、择茶、择水、煎法、饮法五项。其中除“煎法”一项脱胎于 《茶经》煎茶法而与今之工夫茶法有较大差别外,余者均十分接近潮州工夫茶冲泡法则。故虽无“工夫茶”这名,却有“工夫茶”之实。目为《工夫茶说》也可。

    五、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邱子明嗜工夫茶》

    闽中盛行工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精。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经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者为最佳,圆体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所用杯盘,多为花瓷,内外定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有以长方瓷盘置一壶四杯者,且有壶小如拳,杯小如胡桃者。汤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先将泉水贮这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茶下壶而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其饷客也,客至,将啜茶,则取壶,先取凉水漂去茶叶尘滓,乃撮茶叶置之壶,注满沸水。既加盖,乃取沸水徐淋壶上,俟水将满盘,复以由。久之,始去巾,注茶杯中,奉客。客必衔杯玩味,若饮稍急,主人必怒其不韵也。

    闽人邱子明笃嗜之。其法,先置玻璃瓮于庭,经朋,辄汲新泉水满注一瓮,烹茶一壶,越宿即弃之,别汲以注第二瓮。侍僮数人,供炉火。炉以不灰木制之,架无烟坚炭于中。有发火机,以器粹之,炽矣。壶皆宜兴砂质,每茶一壶,,需炉铫三。汤初沸为蟹眼,再沸为鱼眼,至联珠沸而熟。汤有功效,过生则嫩,过熟则老,必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其烹茶之次第,第一铫,水熟,注空壶中,之泼去。第二铫,水已熟,预置酌定分两之叶于壶,注水,以盖复之,置壶于铜盘中。第三铫,水又熟,从壶顶灌其四周,茶香发矣。注茶以瓯,甚小。客至,饷一瓯,舍其涓滴而咀嚼之。若能陈说茶之出处、功效,则更烹尤佳者以进。

    按:本篇所述,大率俞蛟、寄泉文之内容综合而略增实例。其可注意者,据此能知清末民初工夫茶流行区域已相对集中在闽南、粤东凡四府。

    徐珂,字促可,杭县(今杭州)人,清光绪年间举人;亨年六十。曾先后师事谭献、况周颐等词学名家;并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徐氏以诗文知名于世。尤臻力于清代遗闻逸事之搜集、整理编成《清稗类钞》四十八册,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九十二类,约一万三千五百余条。初刊于民国六年(1917年)。此我,尚著有《小自立斋文》、《可言》、《康居笔记》等。

    六、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某富翁嗜工夫茶》

    潮州某富翁好茶尤甚,一日,有丐至,倚门立,睨翁而言曰:“闻君家茶甚精,能见赐一杯否?”富翁哂曰:“汝乞儿,亦解此乎?”丐曰:“我曩亦富人,以茶破家。今妻孥犹在,赖行乞自活。”富人因斟茶与之。丐饮竟,曰:“茶固佳矣,惜未极醇厚,盖壶太新故也。吾有一壶,昔所常用。今每出必携,虽冻馁,未尝舍。”索观之,洵精色,色黝然。启盖,则香气清冽,不觉爱慕。假以煎茶,味果清醇,迥异于常,因欲购之。丐曰:“吾不能全售。此壶实会晤三千金,今当售兰与君。君与吾一千五百金,取以布置家事,即可时至君斋,与君啜茗清谈,共享此壶,如何?”富翁欣然诺。丐取金归,自后果日至其家,烹茶对坐,若故交焉。

    按:丐嗜茶破家,以行乞为生,然那把茶壶却是“每出必携,虽冻馁,未尝舍!”后遇知壶某翁,出三千金欲购其壶。妙在丐只愿“售半与君”,得一千五百金安置家眷,从而取得“时至君斋,与君啜茗清谈”的权处。其“癖”可爱。讵料某翁却也“欣然诺”,实现了同类项之合并:天天“烹茶对坐,若故交焉”。某翁同样“癖”容可掬。

    张岱《陶庵梦忆.卷四》有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丐之“疵”,因茶破家;丐之“癖”,爱壶如命。翁之“疵”,以茶骄人;翁之“癖”,好茶尤甚。丐与翁,皆情性中人,且情深气真动人。一经结交,各得其乐:丐免行乞,家不冻馁;翁获知音,神有所托。可与交,可与交!他俩在工夫茶事的撮合下,忘却贫富,无论贵贱,双双进入羲皇仙境。实可与交!

    七、民国二十年《厦门志.卷十五.风俗记》“杂俗”

    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色香味而细啜之,否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彼夸此竞,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己;甚有士子终端匀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亦尝试之,殊觉闷人;虽无伤于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弃之于无益之茶也。

    按:“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君谟,蔡襄也,以《茶录》著称于世。此所谓“讹”,反见出宋代工夫茶事与近代工夫茶事之相通本质,实则不讹。

    编志者也尝试工夫茶,“殊觉闷人”,并由此得出“何忍以有用之工夫而弃之于无益之茶”的结论。苟且不论其“结论”的正确与否,明摆着的事实是民国时期,在厦门一带,工夫茶事已遭白眼。这当然与“中心区”的转移息息相关。

    八、《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卷十二》“功夫茶二则”

    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其器具亦精绝,用长方瓷盘,盛壶一杯四。壶以铜制,或用宜兴壶,小裁如拳,杯小如胡桃。茶必用武夷。客至,将啜茶,则取壶置径七寸、深寸许之瓷盘中。先取凉水漂去茶叶中尘滓。乃撮茶叶置壶中,注满沸水,既加盖。乃取沸水徐淋壶上,俟水将满盘,乃以巾复,久之,始取巾。注茶杯中奉客。客必衔杯玩味。若饮稍急,主人必怒其不韵。相传昔潮郡有富翁好茶尤甚,闻于一方。(以下与《清稗类钞.某富翁嗜工夫茶》内容相同,故略。)

    按:第二则与《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内容相同,故略。

    《清朝野史大观》乃辑“手抄秘籍”、“各省府县志乘”、“名家文集”及已刊行之笔记丛录“成书。初刊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此二则,多采自上述诸篇:唯注水入壶后,以巾复壶,此法今已不用。

    九、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

    人类嗜茶,殆与酒同;以为饮料,几遍世界。原因茶含单宁酸,具激刺性。能令人启迪思虑,更有文人高士,借为风雅逸致,凡在应酬交际,一经见面,即行献茶。在商业方面,亦赖茶为重要之输出品。揆之事实,茶与人类生活,非但占重要性,以为饮料,已属特别。惟我潮人,独擅烹制,用茶良窳,争奢夺豪,酿成“工夫茶”三字。驰骋于域中,尤为特别中之特别。良辰清夜,危坐湛思,不无念及此杯中物,实具有特别之素质与气味在。

    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于茶之本质,而在于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

    潮地邻热带,气候常温,长年需饮,以备蒸发。往昔民安物泰,土地肥美,世家巨族,野老诗人,好耽安逸,群以饮茶相夸尚,变本加厉,对于“茶质”、“水”、“火”、“用具”、“烹法”,着着研求,用以陶情悦性,消遣岁月。继则不惜重资,购买杯碟,已含玩弄骨董性质;所以“工夫茶”之驰誉域中,其原因其多也。钱塘陈坤子厚,咏工夫茶诗云:“何人曾识赵州醚,品到《茶经》有别裁,不咏卢仝诗七碗,金茎浥露祗闻杯”。

    爰将工夫茶之构造条件朗列如下:

    茶之本质    我国产茶名区,有祁门、六安、宁州、双井、弋阳、龙井、太湖、武夷、安溪,以主我潮之凤凰山、待诏山等。而茶之制法,则有红茶、砖茶、绿茶、焙茶、青茶等;茶之品种,则有碧螺春、白毛猴、铁观音、莲子心、老鸟咀、厅种、乌龙、龙井等。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制法则为绿茶、焙茶。在品种则为奇种、铁观音。

    取水    评泉品水,陆羽早著于先:潮人取水,已有所本。考之《茶经》:“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又云:“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无味。”甚且有天泉、天水、秋雨、梅寸、雪水、敲冰之别。潮人嗜饮之家,得品泉之神髓,每有不惮数十里,诣某山某坑取水,不避劳云。

    活火    煮茶要件,水当先求,火亦不后。苏东坡诗云:“活水仍须活火烹”。活火者,谓炭之有焰也。潮人煮茶,多用绞只炭,以其坚硬之木,入窑窒烧,木脂燃嗅无存,敲之有声,碎之莹黑,以之熟茶,斯为上乘。更有用橄榄核炭者,以乌榄剥肉去仁之核,入窑窒烧,逐尽烟气,俨若煤屑,以之烧茶,焰活火匀,更为特别。他若松炭、杂炭、柴草、煤等。不足以入工夫茶之炉矣。

    茶具    《云溪友谈》云:“际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茶具讲究,自古已然。然此祗系个人行为。高人逸士,每据为诗料,难言普遍。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不过以家资有无,精粗有别而已。今将各饮家所常备之器皿列下:

    茶壶:俗佝冲罐,以江苏宜兴殊砂泥制者为佳;其制肇于金砂寺老僧。而潮人所最珍贵者,为孟臣、欣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壶之样式,甚多新颖。即如壶腹款式,运刀刻字,亦在《乐毅》、《黄庭》之间,人多宝贵之,壶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其大小之分,更以饮茶人数定之,爰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之别。其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盖浮水,不颇不侧,谓之水平。复壶而口咀提柄皆平,谓之三山齐。壶之色沣,有朱砂、古欣、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间有银珠闪烁才,乃以钢砂和制之,砂粒累累,俗谡之柚皮砂,更为珍贵,价同拱璧;所谓朱土与黄金争价,即指此也。壶之款式,有小如桔子,大如蜜柑才,有瓜形、柿形、菱形、梅花形,又有六角、栗子、圆珠、莲子、冠桥等。式样精美,巧妙玲珑,饶有风趣。

    盖瓯:形如仰钟,而有上盖,下置于垫,俗佝茶船,本为宦家各位供客自斟之器,潮人也采用之。或者客多稍忙,故以之代冲罐,为其出水快也,惟纳茶之法,必与纳罐相同,不能颟顸。其逊于冲罐者,因瓯口阔,不能留香。或因冲罐数冲之后,稍嫌味薄,即将余茶,掏于瓯中,再冲备饷多客。权宜为这,不视为常规也。

    茶杯:茶杯以若深制者为佳,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背书“若深珍藏”四字。此我仍有精美小杯,径不及寸,建窑白瓷制者,质薄如纸,色洁如玉。盖不薄则不能起香,不洁则不能衬色。此外四季用杯,各有色别;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茶叶杯,冬宜仰钟杯,杯亦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近人取景德制之喇叭杯,口阔基必仰首,数斟始罄。又有提柄这牛乳杯,均为讲工夫茶者所摒弃)。

    茶洗:茶洗形如大碗,深浅式样甚多。贵重窑产,价也昂贵。烹茶之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以浸冲罐,一以储茶渣暨杯盘弃水。

    茶盘:茶盘宜宽宜平。宽则足容四杯,有圆如满月者,有方如棋枰者。底欲其平,缘欲其浅。饶州官窑所产素瓷青共者为最佳,龙泉白定次之。

    茶垫:茶垫如盘而小,径约三寸,用以置冲罐、承滚汤。式样夏日宜浅,冬日宜深:深则可容多汤,俾勿易冷。茶垫之底,托以垫毡,以秋瓜络为之,不生他味。毡毯旧布,剪成圆形,稍有不合矣。

    水瓶:水瓶贮水以备烹茶。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佳。有一种形似萝卜樽,束颈有咀,饰以螭龙,名“螭龙樽”(俗称“钱龙樽”)。

    水钵:水钵多为瓷制,款式也多,置于茶床之上,用以贮水,掏以椰瓢。有红金采者,明代制物也。用五金釉,描金鱼二尾于钵底,水动时则金鱼游跃,希世奇珍也。

    龙缸:龙缸可容多量坑河水,托以木几,置之斋侧;素瓷青花,气色盎然。有宣德年制者,然不可多得。康、乾间所产,亦足见重。

    红泥火炉;红泥小火炉,古用以温酒,潮人则用以煮茶;高六、七寸。有一种高脚炉,高二尺余,下半部有格,可盛榄核炭,通风束火,作业甚便。

    砂铫:砂铫俗名“茶锅仔”。沙泉清冽,故铫必砂制。枫溪名手所作,轻巧可喜。或用铜铫、锡铫、轻铁者,终不免生金属气味,不可用。

    羽扇:羽扇用以煽炉。潮安金砂陈氏有自制羽扇,拣净白鹅翎为之,其大如掌,竹柄丝缰,柄长二尺,形态精雅,又炉旁必附铜箸一对,以为钳炭挑炎之用,烹敬家所不可少。此外,茶罐锡盒,个数视所藏茶叶种类多寡而定,有多至数十个者,大小兼备。名贵之茶罐,须罐口紧闭。潮阳颜家所制锡器,有闻于时。又有茶巾,用以净涤器皿。竹箸,用以箝挑茶渣。茶桌,用以摆设茶具。茶担,可以装贮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游水,临流漱石,林壑清幽。呼奚童,肩茶担。席地烹茗,啜饮云腴,有如羲皇仙境。“工夫茶”具,已尽于此。饮茶之家,必须一一毕具,方可称为“工夫”。否则牛饮止渴,工夫茶云乎哉!

    烹法    茶质、水、火、茶具,既一一讲求,苟烹制拙劣,亦何能语以“工夫”之道。是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所以世胄之家,高雅之士,偶一烹茶应客,不论洗涤之微,纳洒之细,全由主人新自主持,未敢轻易假人。一易生手,动见偾事。

    治器:泥炉起火,砂铫掏水搧炉,洁器,候火,淋杯。

    纳茶:静候砂铫中有松涛飕飕声,泥炉初沸,咕嘟起鱼眼时(以意度之,不可撤盖看也),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令热。再将砂铫置炉上。俟其火硕(老也,俗谓之硕),一面打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谓之纳茶。纳不可太饱满,缘贵重茶叶,嫩芽紧卷,舒展力强,苟纳过量,难容汤水,且液汁浓厚,味带苦涩;约七、八成足矣。神明变化,此为初步。

    候汤:《茶谱》云:“不藉汤热,何昭茶德”;《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安老汤也不可用);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去:“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迸跃为度”。苏东坡煮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潮俗深得此法。

    冲点:取滚汤,揭罐美国,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不可断续,不可迫促。铫宜提高倾注,始无涩滞这病。

    刮沫:冲水必使满而忌益。满时茶沫浮白,溢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品平刮之,沫即散坠,然后盖定。

    淋罐:壶盖盖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以去其沫。壶外追热,则香味盈溢于壶中。

    烫杯:淋罐已毕,仍必淋杯。淋杯之汤,宜直注杯心。若误触边缘,恐有破裂。俗谓烧盅热罐,方能起香。

    洒茶:茶趺纳后,淋罐淋杯,倾水,几番经过,正洒茶适当时候。缘洒不宜速,亦不宜迟。速则浸浸未透,香色不出。迟则香味迸出,茶色太浓,致味苦涩,全功尽废。洒必各杯轮匀,又必余沥全尽。两三洒后,覆转冲罐,俾滴尽之。

    洒茶既毕,乘热人各一杯饮之。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三嗅杯底。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昧。

    十、张更义《留芬唇齿的潮州功夫茶》(节录)

    饮茶源自中国,但饮茶省名传播全求的却是日本人视为国技的日本茶道。偌大中国几亿茶客,难道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茶道”?有!这就是粤东潮州功夫茶。

    按:张文刊《人民日报》1993年3月6日,所录为该文第一段。方中强调:潮州工夫茶就是中国“茶道”。

    

你是本文的第1514位读者
来 源: 《工夫茶与潮州朱泥壶》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