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月,美籍潮人摄影家杨一信回故乡汕头举办《昨日的荣耀——镜头中的纽约世贸中心》摄影展。他是个摄影家,也是个艺术家,他的摄影作品、同时也是刺绣作品的图案素材,他对记者说:“中国人真不简单,用小小一根针,细细一条线,就能把世界美好的物象栩栩如生地描绘下来。”他把他的摄影和刺绣嫁接的这部分作品称为“针画”。他与记者相约,两年后,他将回汕头举办“针画”展览。一想不到还未到一年,他的针画展就与汕头父老乡亲见面。对他的作品,好评如潮。汕头美协主席陈政明称:“寓于艺术性,绘画性。”汕头大学校长徐小虎称:“绝色佳作。”在汕头大学任教的美国教授加士汀称:“不可置信的艺术。这些中国针画将会被世界博物馆收藏……。”  
    杨一信的针画作品在远处看,与摄影作品无二致。画面上的人物神情俱妙;风光旖旎,三维空间令人宛若置身其中……走近品读。才知道是另一类作品。那千丝万缕、五光十色的红线在光影作用下,使图中物象都变活了。这是摄影艺术手法无法体现的韵味。  
    在这千丝万缕织成的艺术背后,记者读出了杨一信千丝万缕的中国文化情结。长城、荷花、汕头的景观、苏杭一带的小桥流水人家……一件件作品不是在向人们诉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吗?  

                            乡食情结  
    记者因为与杨一信亡兄是朋友这层关系,因此当杨一信第一次回乡之时,按情理请他在大排挡吃了一顿饭。  
    记者点了一道“迪仔鱼”(马面炖),杨一信立即向记菜单的“堂倌”吩咐;多做几条,我最少要吃12条。”记者点了“佃鱼(龙头鱼)咸菜汤”,杨一信又加上“备注”:“我一人能吃两斤‘佃鱼’”。 他说:“30年来,家乡的饭菜只在我的梦中出现,当我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就醒过来了。这次回到家乡,几十年的‘乡食恋’应得到补偿。”  
    这次他回来办展览,因彼此都忙,无法聚着一起吃顿饭。临别,他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我这次不能好好地品尝炒糕粿、水晶球、春卷……我下次回来了,你一定要带我把家乡的小食吃个遍。”  

                           工夫茶瘾  
    杨一信告诉记者,他离开潮汕时,工夫茶正作为“四旧”在破除之列,他也没这个瘾,年初回汕头,才知道工夫茶风靡潮汕,是潮汕文化的精萃。“回乡随俗”,他只喝上两杯,就上瘾了,两次回潮汕期间,天天都喝工夫茶。对此现象他的解释是。“第一,我是潮汕人,对潮汕文化在骨子里有认同感。因为爱乡情结使然,对家乡的事物很容易接受。第二,潮汕文化富有诱惑力,让人倾情。”  
    他喜欢喝工夫茶,也喜欢自己动手沏工夫茶。这个心细如发,能捏着绣花针飞纱走线的男子汉,端起茶冲罐却笨手笨脚的。他自我解嘲地说:“看似平淡却深奥,潮汕文化的内涵真是太丰富了。  

                         心爱的歌  
    杨一信告诉记者,当他站在雄伟、壮观的箭扣长城城墙上的时候,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喻,情不禁地咏颂着“长城!长城!华夏之魂。中华儿女为您而骄傲,为你甘愿抛头炉,洒热血……”他进人角色,越来越激动,继而,引吭高歌:“我爱您,中国;我爱您;中国……。”他告诉记者,他就在长城上一遍又一遍地唱《我爱你,中国》和《把根留住》这两首歌,直唱得豪情满怀,热血沸腾。记者注意到,他的眼眶里泛着泪花。  
    他说,他平生就最喜欢这两首歌,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有空、他就唱起这两首歌,每当唱起这两首歌,他就感受到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荣感和责任心。  

                       最大心愿  
    杨一信今年两度回家乡,对潮汕抽纱的现状作了调查,对其前景很关注。  
    他告诉记者,他是龙的传人,在海外拼搏了几十年,希望有一天能报效祖国,造福桑梓。他是一个刺绣事业的开拓推广者,有责任将新的概念,新的艺术引进家乡。他这些年向江苏的刺绣艺术家们学习,探索传统平绣和现代乱针刺绣的技艺,潜心研究出一种将传统与现代刺绣针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新的表现人物肖像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他希望能把这一成果移植到潮绣中来,开花、结果。  
    他希望有关部门重视潮绣的现状,采取措施解困。他建议开设刺绣艺术课,让刺绣和绘画相得益彰,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刺绣艺术家,与时俱进,尽快使潮绣走出低迷的窘境。他向记者再三表态,他愿为此效力。  
    一个海外赤子拳拳之心可鉴。

你是本文的第2130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2-12-13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