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乾年间,潮阳县招收都河浦乡出了一位奇人,他就是至今乡梓仍引以为荣的“死国师”陈英猷。

    陈英猷,生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卒于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字式霭,号叠石先生(或称石泉公,因晚年隐居叠石山潜心研《易》自号)。关于其生平,饶宗颐先生在《潮州艺文志》中引乾隆《潮州府志》二十八《儒林传》曰:“陈英猷,……天性至孝,重道义,矜气节,读书直探玄奥,不屑屑循章句,淹贯经、史,旁及释道,诸子百家,嗜孙吴兵书,及武侯阵法……尤精于《易》……晚年筑室乡北之叠石山……著《演周易》四卷,分为说数、说辞,多夺邵氏之席,而翻程朱之臼。以诸生卒于家。弥留之际,犹执其弟泰年手,造画“演易”二字。”饶先生于引文后感慨:“余不获睹其书,以考核异同,是可惜也”。在潮汕地区,几乎所有重要的志书,均有介绍“陈英猷”之专条,并独立记传,无不推许备至。可见,陈英猷确实是当时地方上重要的、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的文化名人。

    叠石山位于河浦街道北麓,山道崎岖,灌木丛生,显是少人问津。遥想当年石泉公卜此潜修,自有其深远寄托。“陈英猷读书处”,是由几块巨石耸迭构成的洞穴。洞高一丈有余,宽则足够容纳二三百人,左近另有石室十余间。洞中泉水叮咚,极为荫凉。风过处,松涛如潮,使人有出世之感。传说当时慕叠石先生之名而拜山追随者众多,全盛时达100多人,于今仍可辨认200多年前学子们读书生活的各种状迹。先生精于《易》,可以想象,当时100多位易学高士在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那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景象!

    转到石室后面,又是一番奇观,只见10多块如削壁般的巨石上,凿着乾、坎、艮、震、离、坤、巽、兑八卦以及两卦相叠推演的伏羲六十四卦,并祥录各种变化。另一高约3丈的石壁则凿了河图洛书的图文(见题图)!这是何人所为?当然是石泉先生及其弟子们。如此巨大的工程,需要穷多少年之功,具备多么坚忍不拔的毅力啊!是为了教学之用?还是有意留给后人?抑或暗示着天地之道?这样的石刻群在粤东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它们在茂林修竹中默默隐藏了200多年,“以画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据石泉公的后人介绍,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陈英猷赴京参加钦天监录考,途中与一会考士子同行,在比试“断雨”、“猜墙”之后,自感学识尚有不足之处,毅然弃考返家,发愤再精研鬼谷之学,在洞中历30年寒暑,终得大成,于乾隆十六年(1715年)完成巨著《演周易》,凡四卷,逾10万字。奇书告竣,石泉公呕血而亡。不久,朝廷见召(当年与石泉公同行赴考的儒生掌钦天监后,向皇帝举荐),终因其不在人世而谥“死国师”号。

你是本文的第1791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6-08-02
作 者: 陈坤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