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家都知道,潮剧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可是,前三百多年的潮剧,是什么样子?这方面,半个世纪以前,人们全都茫然无知,以至1948年萧遥天先生写《潮州戏剧志》与《潮音戏寻源》时竟然认为,潮剧“历史甚浅”,“潮音戏初盛,乃在清季光绪间”,“潮音戏之成熟,则不逾百年”。这也难怪。历史结论应以历史资料为依据。萧先生当时所见到的实物和口碑,的确全是清代末期的。至于潮音戏是由什么艺术演变而成,或曰源于秧歌弹词,或日出自正音戏,或日脱胎于关戏童及西秦外江之类。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种情况终于改变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批明代潮州戏文相继出现。这便是,1958年在揭阳县明代墓葬中发现的嘉靖写本《蔡伯皆》,1975年潮安明墓出土《刘希必金钗记》,以及发现存在海外的明代刻本《荔镜记》(附刻《颜臣》)、《金花女》(附刻《苏六娘》)和《荔枝记》。这七部戏文都出于明代,大都是潮调戏剧目,也有南戏传本,属过渡性的戏文及早期潮剧。这批戏文的相继发现,震惊了中外学术界,尤其是稀世珍宝《金钗记》,其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饶宗颐老以为足可以召开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它们的发现,终于扫清了历史迷雾,解决了中国古代戏曲的不少问题,让我们看清了潮剧的历史源头,以及她整个演变过程,甚至明代潮调戏的舞台状况,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轮廓,掌握了潮剧前期的概貌。
    这七部明本戏文,记录了明代两百年间潮州大地舞榭歌台的繁华浮沉,见证了潮调戏的蜕变与盛衰。透过那长长的历史隧道,我们看到了当年可贵的历史真相。由此,我们终于对潮剧历史悠久与源远流长有了充分的自信。
    自这批明本戏文发现之后,国内外专家学者陆续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章。1985年,这批明本戏文,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汇编为《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影印出版,潮汕文化史上又增添一部空前的珍贵历史文献。
    1999年10月在潮州市举行的第三届潮学国际研讨会上,饶老主张把散见于各方有关明本潮州戏文的论述集中起来,编集出版,以检阅前阶段的工作,也利于今后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因之,由陈历明、林淳钧合编、定名《明本潮州戏文论文集》的这本书,作为潮汕历史文化丛书,便于近期出版了。
    这本书,收四十二篇论文,内容包括:这些戏文的源流及其与地方声腔的关系:关于本子特点的研析:语言方面的阐述;音乐及演出处理符号的解渎;关于和声“哩哕连”的索源;对戏文的校注,等等。这其中,还不包括那些较为系统的专著。四十一万字,可谓洋洋大观。一卷在手,有志于此道的读者便省却搜求之苦了。
    这是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饶老论述南戏的“戏路”传播过程,是从温州经福建至潮州,令人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胡焕光的《潮剧与温州南戏析论》论南戏《金钗记》当年以海盐腔演唱,也颇有说服力。陈益源、蔡铁民有关《荔镜记》、《荔枝记》源流及演变过程的考证,同样令人信服。刘念兹、赵景深、陈历明、康保成、江巨荣诸对《金钗记》的探讨文章,都至为可喜。他们的文章,不仅涉及剧种及版本的问题,还探讨了结构、演唱、俗字、拍眼等诸多方面。是他们的研究文章,《金钗记》在戏曲史上的宝贵价值终于得到确认。
    这本文集还有一特点:不同论点兼收并蓄,互相探索,互相比较,不拘一格,不定于一尊,这正是科学的治学态度。
    拜读本书之后,我深为这批填补潮剧史空白的文献及研究成果到由衷的高兴。历史将记下这一点。

你是本文的第1628位读者
来 源: 《家园梦拾》
作 者: 李汉庭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