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有句成语,叫“万年斗盖”,意为该东西坚久耐用,绝不磨损,可作永久之准则。要解释斗盖的形状,必须先从斗谈起。斗是一种圆鼓形木制量器(别处也有作锥柱体的)。在斗面有一条方形木梁,呈直径状,作水平面。量五谷的时候,斗一定要平放,不能倾斜,否则斗中有空隙,不足量。用沙箕把粮食倒入斗里之后,也不许摇动;斗面也要有锥形,再用一条“T”形的斗盖沿着斗梁把斗面刮平,剩下便是一斗谷。 只有呈直线的斗盖,才是标准斗盖。有些奸商除了在斗上做手脚之外,还挖空心思,把斗盖做成“水蛇肚”、“橄榄肚”什么的,以此来盘剥百姓。这都不算。 中国自古是农业国。粮食是民生的根本。故而,升斗和百姓关系最为密切。当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便是在全国之中统一计算单位的标准,以此求得公平,安定社会,利于民生。度是长度,用丈、只、寸、分,或寻来表示。量是容积,用石、斗、升、斛等来表示。衡是厘量,用斤、两、钱来表示。 上海市博物馆珍藏一件重要文物,叫“商鞅方升”。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常有各自的度量衡标准,这造成了混乱。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年),商鞅实行变法,统—秦国的度量衡,也不准豪门私制量器,大斗人小斗出。这只方升便是当时在秦国所规定的标准升。122年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2年),统一全国的度量衡,把商鞅所规定的制度推行至全国。上海博物馆的商鞅方升便是两千多年前的变法之物。 在古代,十斗为一石,一石为120斤。那么,一斗便是1升为一斗,那么,一斗便是12斤。十升为一斗,那么,一升便是1.2斤。潮汕民间还普遍用竹筒作量器,二筒为一升,以此折算,一筒谷约0.6斤,一筒米约0.9斤。潮剧《二升米》说老贫农厚伯将女儿如珠卖给财主为婢女,换回白米二升,那便是三斤多了。 斗主要用来量五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叶圣陶小说《多收三五斗》,都广为人知。古人甚至用斗来量酒水之类的东西,曹植《名都赋》:“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便是。 解放战争时期,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各地均用粮食代替货币。1948—1949年,澄海中学学费为每人每学期稻谷一石。杨方笙老1947年到河婆中学教书,聘书上写明“每学期付谷28石”。还有,据有关方面介绍,那时澄海县长月薪为大米70斤,法币400元。对比起来,教师的待遇似乎更高一些。至于不入流的乡,每月仅大米30斤。故此,当时曾有规定,负担太重的公职。申报家属平价米,每人每月三斗,以五口为限。这是为了让人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由于升和斗是最基本的量器,故以升斗小民喻贫寒百姓。还有作为量器或容量单位的“斛”,按古代曾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潮剧《刘明珠》说刘明珠串珍珠衫,用珍珠五斛,那便是二十五斗,数量是很惊人的。这样几百斤重的珠衣穿在身上,谁承受得了?当然,这是戏剧语言,当不得真。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