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末至民国时期是潮汕的大型府第兴建的年代,这一方面得益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混乱的社会所诞生的一批“英雄”,他们不但手握重权,而且财资充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汕头成为中国“惟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恩格斯1858年语),以及潮籍华侨在海外的成功和他们“叶落归根”、“衣锦还乡”的心态。因而,这个时代无论从规模上和工艺上都远远地超越了过去,反映出近代官僚资本的雄厚和叱咤风云的“潮商”在经济文化上的成就,它们与著名的“晋中大院”和“徽州民居”相比并不逊色,就如“潮商”的成就不逊于“晋南”与“徽商”一样。 清末的潮汕,有三个名震一时的“大人”,即潮阳的官至云南提督黄武贤,揭的官至巡抚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丁日昌,再一个就是下面要介绍的普宁“方大人”方耀。这三位“大人”都不是从科举进入仕途的,他们或以武勇,或以才干,靠的是实际经验而不是靠空言和科举来摄取高位的。他们在官场互相策应,踏踏实实地为国家和潮汕作出了贡献,因而赢得普遍的尊敬。并且都在潮汕大地留下了巨宅府第。其中规模最大的却是官阶最小,但对潮汕影响最大的“方大人”所建的德安里,据说另二位“大人”的府第也得“方大人”的资助才得以竣工。 方耀是揭阳普宁县洪阳镇人,年青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乱世出英雄,他充当了清廷镇压太平军的马前卒,先在父亲率领的民团中当副官,后看准时机自募乡勇加入清军,经过十余年南征北战,先后打败了太平军的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等。在肇庆的一次激战中,他与副将卓兴以所部八千人迎战兴王陈金刚十万大军,竟连续破功太平军的巨型堡垒,焚烧他们的粮草,断其退路,逼使陈金刚部下反叛,斩陈金刚之头献降,方耀因而被《清史稿》誉为“谋勇将军”,并被赐号“展勇巴图鲁”。1868年开始,他当了近十年的潮州总兵。在任上他“清乡办积案”,惩办了匪徒三千余人,这就是对潮汕的安定起了很大作用的“方大人办清乡”。同时,他积极倡办书院,如著名的金山书院和蓬砂书院就是他倡建的,并在潮汕各地创建乡学数百所。此外,他还开设韩江书局刻印图书,治理韩江,广设善堂等。他对潮汕的贡献甚至连外国人都表示钦佩,当时汕头海关的外国人在报告中提到“没有一个像方耀将军那样为汕头的繁荣做那么多的事”。当时的兵部尚书彭玉麟也对清廷说“粤有方耀,可高枕无忧也。” 就是这个方耀,从同治七年(1868)起,花了二十年时间,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在家乡建成了这座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巨型建筑群,该群落由互成犄角的老、中、新三寨组成,外有寨墙和护城河,开东西南北四站。老寨为“百鸟朝凰”,中、新寨为“驷马拖车”,里面设有楼阁、花园、包屋、庭院、书斋和厅房共773间,其面积比著名的曲埠孔府的五百多间还多出二百间(见《中国古建筑全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是广东省内乃至全国罕见的超大型的府第,该府第现为普宁洪阳中学校舍。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