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六十岁以上年纪的人,仍然能清楚记住古城大街那些鳞次栉比的牌坊,从百花台一直至南门古,各式各样的石牌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只能偶尔从陈列或展览中看到残存的照片介绍。1989年潮州市名城办在孔庙(学宫)一侧修复“昌黎旧治”坊,才使人们能目睹这些牌坊的壮观。
    八十年代,上海一位电影导演莅潮参观,不无遗憾的感叹说:“如果这些牌坊存在,不仅成为全国罕有,而且也是极好的旅游景观和电影外景”。当年主持决定拆除牌坊的一位领导人在重回旧地时也负疚说:“这是很大的失策”!
    据黄梅岑先生调查,原在太平路(大街)有牌坊47座,其它街巷50座,合共在古城内有97座。这些牌坊,大多是明清期间所建的石结构,木结构的仅有“宫保尚书坊”和“六贤坊”;砖砌的有“世旌节孝坊”和倒塌后重建的“秋台坊”。
    潮州古城的石牌坊,“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以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叠牌楼,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缕雕之‘双龙戏珠’或‘祥凤卷草’之类装饰,柱边加设石狮或石鼓抑柱础,潮人俗称为亭”(引自黄梅岑:《潮州牌坊纪略》)。
    牌坊多为纪念或旌表的作用,大体可分为几大类:一、府治县治的标志;二、府庠县学的标志;三、考试中举旌表;四、表彰贤臣名将;五、褒扬忠烈之士;六、宣扬节孝贞寿;七、表彰乐善好施;八、祠庙、名山、桥梁标志等。这些牌坊上的匾额或柱梁,多有题字、记述或诗文,不仅是重要的地方史资料,而且字多出自名家之手,楷行棣篆,琳琅满目;既是石雕艺术的荟萃,也是书法艺术的宝库。故潮州人过去有民谚:“桥顶食炒面,城内看亭字”。
    古城的牌坊由于经历长时间的风吹雨打,又没有维修,因此难免出现松动和伤损,加上其内容又多属宣扬封建士大夫,因此一次偶发的事故,终于导致整个牌坊群的毁灭。
    据记载和调查,1950年12月17日5时左右,邮政工人许焕坤骑单车沿太平路由南而北,过下市头时(下水门街口),突然在“百岁乡宾”坊上掉下一“鸟榕”,于是他转车回头去看,这时“轰”的一声,牌坊倒塌,他被压死。
    由于这一事故,因此于当月领导机关就决定拆除所有牌坊,并经人民代表会议作出决定,理由除了危险之外,主要是妨碍交通,且多是宣扬封建主义。由于当时人们的文物观念几乎是零,加上处在解放不久的民主革命阶段,反帝反封建是主要任务,因些这一举指也就没有人敢提出不同意见。
    拆除工作建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于1951年开始,至4月,已大多数拆除,只存下“岳伯坊”等寥寥可数的几个,但最终也难逃“文革”的厄运,全城唯存“忠节坊”。至于拆除后的构件,据讯有一些是作为建群众戏院(道后)的地基,一些则散失在公园或民间。
    但古城人仍珍惜地方的遗产,因此除照像馆拍下部分照片外,有位刘逸少先生还不辞辛苦,抄录了部分牌坊的文字,成为现今宝贵的资料。

你是本文的第1185位读者
来 源: 潮州广播电视中心
作 者: 东鹿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