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城昔有“三山拱绕,一水护城”之谓。三山是指在城东西北面之笔架山、葫芦山和金山,一水是指韩江,故有人在描述古城的地理风貌和自然景观时写道:“笔架列于东,葫芦卧在西,金山峙其北,韩水绕廓南流”。也构成了古城的外围空间轮廓。
    我市已故知名学者黄梅岑先生曾编有《潮州三山史足迹》一书,对三山的沿革和景物作了详细的描述。
    三山是潮州著名的文物风景区,又是学校区,是古城人休息、晨练、文化活动的好去处,也是旅游的重点景区(潮州八景中有四景在此)。几经沧桑兴废,其高大、苍翠的形象仍为潮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点缀着隽永的秀色,增添城市的生命力。
    葫芦山因形似倒卧葫芦而得名,山高海拔73米,周围约五公里。又因山前有西湖,近东面有金山,故又名西湖山、艮山。
    葫芦山昔有“始于唐,著于宋,盛于明,芜于清”之说,现有籍可考最早为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建有“李公亭”于北岩;贞元十二年(796年)御史中丞李宿贬为潮州刺史,建“观稼亭”于南岩。此后经历代不断拓建,使早日的荒山成为一处园林胜地。
    西湖原为放生池,唐乾元年间(758-759年)诏令天下临池带廓处,置放生池81所,西湖为其中之一。原与韩江相通,曾称鳄鱼潭、化象潭,后因建北堤与韩江隔绝,遂成为内湖。西湖原规模很小,一片荒芜,经宋、明和民国的拓浚,面积比原有大好几倍。加上沿湖兴建阁楼榭,山水一色,遂成为潮州八景之“西湖渔筏”,也是市区规模最大的公园。
    金山又名金城山,形似伏釜,高海拨37.5米,方圆约2公里,是古城的制高点。宋时设府治于山前,建子城于金山。
    金山濒临韩江,与葫芦山、北大堤和凤凰山遥遥相望。此处江面宽阔,一览无遗,景色宜人。金山始辟于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由潮州知军州事王汉拓建,于山上兴建亭阁,此后经历代修建,成为一处风景区,尤以滨江的“北阁佛灯”和山上的“金山古松”,均为潮州八景之列。
    金山因地势险要,为府治子城,因此宋末马发抗元,清初郝尚久反清,都曾于此浴血奋战。由于战火蹂躏,也使部分景物受破坏。
    笔架山与古城隔江相望,因形似笔架而得名,高海拔121米,山脉绵延数华里。昔有称之为文笔山、双旌山;韩愈贬潮时,因长临此山,后人为纪念他,称韩山。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丁允元建韩文公祠于中峰山麓,“韩祠橡木”也为潮州八景之一。
    笔架山于宋代为潮州的陶瓷生产基地,窑灶连绵二公里。明代以后转至枫溪一带,此处经明清的拓建,遂成为风景区与学校区。
    解放后,三山虽曾多次修建,但也遭受过不同的破坏。“文革”前,原潮州镇委书记林香材曾计划拓掘西湖为环山湖,可惜由于“文革”而未能实现,相反园林石刻遭受了严重破坏,公园成了养猪场,而“韩江改道”需要又把很多奇石景观炸毁;金山、笔架山也同样遭受不同的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潮州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古城之后,在各级政府和海外侨胞的重视和支持下,三山得到重新保护,葫芦山的西湖公园经多次修建,已成为潮州城一处重要的休息、游览胜地;随着北阁景区和韩祠景区的修复,也使金山和笔架山重新焕发光彩,成为我市旅游的重要景观。
    三山得天然之利,集文物之胜,拱绕古城,是全国名城中少见的独特风光和空间轮廓线,需要名城人很好的珍惜和保护,吸取历史的教训,使之成为名城内涵与外延的重要组成。

你是本文的第1050位读者
来 源: 潮州广播电视中心
作 者: 东人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