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名胜史迹》(又名《粤古稽真》),在民国十年(1921)公开出版。现选译数则,使读者了解一下一个外国人是如何描述潮州胜迹及其感受的。本译文得到陈孝权老师的校正,特表谢意。 一.《潮州府城》 潮州府城北面围绕着金山,东临韩江。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指挥俞良辅扩建旧堤城,在西南用石头修筑城墙,府城从此称为凤城,墙高二丈五尺;总长度一千七百六十三丈。改原城门为七个:东面的门叫广济门,稍南叫下水门,稍北叫竹木门,西南叫安定门,南面叫南门,北面叫北门。各门都有城楼,外面辅以月城。宏治八年重修。嘉靖十三年,知府汤呈重修南门城楼。万历二十四年,兵备道王一乾修建外城马路。清雍正九年,知府胡恂、知县张士琏,请准拔公款进行大修。乾隆六年,又再次修城。府城人口十余万,风俗以温文尔雅著称,使我有回到京都的感觉。 《潮州城西晚眺》清.赵峒:“春愁如草不能删,客里登临暂往还。近水人家皆入画,斜阳杖履且看山。莫凭敞帚千金享,终荷长馋十亩间。俗赋归与归未得,莺花三月故园闲。” 二.《开元寺》 开元寺在城内甘露坊,系唐代所创建;一直不那么兴旺。清康熙十九年庚申,知府林杭学与郡人共同重新修建。宋朝的林绍坚,元朝的余英,先后把八千余亩田地赠与开元寺。后来全被富豪所侵占,知县金一凤为之清理收回。兵备道庞屿向制抚申请重新做为寺产,并聘罗浮行僧密因前来说法;其徒静会接任主事。寺中戒律严明,四方弟子云集。每逢国家庆典及朔(初一)望(十五)日宣讲戒条时,则文武僚属齐集中寺中参加法律。于是开元寺成为全郡第一寺。乾隆十五年庚午,大方伯吴谦志清查全省寺院的寺产(即寺的不动产),没收为官有。开元寺也属没收之列。据说从那时开始,寺中的和尚总数,每年都有定额。 三.《青龙庙》 青龙庙在府城的南大堤上,首当韩江之冲。神明一贯灵验,经常化为蛇状的灵物蜿蜒盘曲在神龛上,显现于香案之间。因其色青,所以称为青龙;时隐时现。当地人说,如果见到了,就会大吉大利。不论士大夫或是商人,经过潮州时,都前片拜祭;过后必然有好报应。潮人如果看见青龙出现,就认为是神龙降临,虔城地奉侍,不敢有所怠慢。并将神龙供奉于庙中,让人求愿。 建庙的时代已不可考证。相传神是蜀汉时的永昌太守王伉。诸葛亮征蛮的时候,守城的王伉为抵御贼寇献身而成为神。明时有个云南人到潮州做官,他把神像也带到此地供奉,称为安济圣王。并建了庙,用来镇水灾,祈求获得安宁。这就是相传若治理有功,人民就会祀奉他的情况吧! 四.《韩江》 韩江发源于福建省汀州府长汀县,故又称之为汀水或鄞江。向南流入广东境内,到浦(泽者按:疑即是大埔)以南称为神泉河。再合几条河向南流至三河司的东面,水势变得十分凶猛(根据《水道提纲》)。再继续南流,与产溪、九河、凤水等会合,过凤楼峡、鳄溪,成为韩江(根据《潮州府志》)。再流入澄海县,分为几条支流经过旗岭港、飞钱港、太洲港、莲子港、北港、南港、金狮喉港、新港、东港、西港、溪东港等,注入大海。汕头就在东港的东岸。 《韩江晚泛》清.陆尔轼:“一叶浮烟水,去来秋色中。沙黄将坠日,潮白欲生风。闲意如孤鹭,高情入远空。此心无住处,放掉任西东。” 五.《韩山》 韩山在潮州城的东面,旧称双旌山。山顶有三个峰,形似笔架,故又称笔架山。韩昌黎在潮州当刺史时,常到此山游览,因此又称韩山。后来在山上建了一祠。宋代陈尧佐、刘允、杨万里都写有关于韩山的诗。祠左面有侍郎亭;亭左面有陆忠正祠,是纪念宋代丞相陆秀夫的。中峰北面有巨石,叫双旌石;左峰的山麓(广济桥的东面)有一个宁波寺。康熙十九年庚申,知府林杭学把昌黎祠、文昌阁及曲水流觞亭翻新;二十年辛酉,重建陆忠正祠,又修建了玉皇殿,但现在又荒废了。书院在山麓,即旧称韩山书院的,现在是师范学堂。 《韩山》宋进士.刘允:“惆怅昌黎去不还,小亭牢落古松间。月明夜静神游处,三十二峰江上山。”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