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中村新貌
德居里公园风光旖旎
谢氏宗祠易初厅
健身长廊一角
“侨胞之家”设立的侨乡蓬中宣传栏
建设中的外砂华侨历史文化展览馆
位于村东侧的妈祖庙
保存完好的老村门和老村围墙
蓬中村是龙湖区外砂街道第一大村,现有总人口14500多人,是泰国侨领、正大集团创始人谢易初先生的故乡。蓬中村旅外乡亲有近20000人,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及香港等地,是广东省著名侨乡。近年来,在海内外乡亲的大力支持下,借助乡村振兴的春风,蓬中村从原来以农业为主的乡村,逐步形成了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城镇化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走进蓬中村,只见街市车水马龙,处处可见文化广场、休闲景区、健身场所,同时,村里又保留着古色古香的戏台及祠堂老宅,以现代理念维护传承村居的文化根脉。
杂乱池塘变身休闲景观
走进蓬中村的德居里公园,只见清澈的池塘边环绕着亭台水榭、假山栈道,周围绿树繁茂,鲜花盛放。池水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而水面时不时泛起微澜,原来是鱼儿在跳跃。
据村委负责人介绍,德居里公园占地35亩,是利用村里原有的池塘及田园改建而成,公园修建了一条休闲步道,直通外砂街道的迎宾路,外村人沿着这条休闲步道来到德居里公园,都会被这一处美景所吸引。现如今,公园不只是本村村民的游乐场所,也是远近闻名的一处休闲景观,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不少游人会在这里散步观景、喝茶、钓鱼,小孩在池边的沙地玩沙,呈现一派欢乐祥和的场景。
近年来蓬中村借助乡村振兴的契机,利用海内外乡亲众多的优势,逐步为村民创造了一个幸福安居的美好人居环境。首先是通过拆除违建,还路于民,提高村居卫生环境,解决了村道路窄、停车难、市场脏等困扰村民的问题;接着是污水管网铺设及小型污水处理设备的建设,使整个村居彻底摆脱了黑臭水体的困扰,原来的大刈池、艮公池等几处池塘,都分别进行了重新改造利用,成为村里的休闲景观和村民们的活动场地。村里建成了长1200米的健身长廊,配套有篮球场、羽毛球场、各种健身器材,成为群众休闲健身、娱乐的场所。
古祠堂承载最浓宗亲情
蓬中村至今保留着众多古祠堂及潮汕民居,其中传统民居有480座,宗祠及祠堂27座,此外还有10处庙宇,以及众多有着悠久历史的匾额、碑刻、楹联。保存至今的古建筑群,是蓬中村历史的鲜活见证,更是旅外乡亲永远的乡愁。
建于明代万历至天启年间的谢氏宗祠,是蓬中村具有代表性的祠堂之一。这是一座集嵌瓷、木雕、石雕、彩绘等潮汕传统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古祠堂,总面积3783平方米,祠堂雕栏画栋,工艺精湛,是龙湖区不可移动文物。每年众多海内外谢氏乡亲都会前来谢氏宗祠祭祖,共叙乡谊。特别是农历九月十五日谢氏宗祠祭拜祖先,海内外乡亲一起参加祭拜活动,已形成规模。一代代谢氏族亲,不管身处海内海外,家乡祖祠,都是他们永远的牵挂,是维系宗族人文情怀的坚韧纽带。
谢氏宗祠于晚清时曾设塾授课,称“竞智私塾”,后改为“竞智学校”。由于历经沧桑,年久失修,宗祠残破不堪,1997年,在众族亲的倡导下,谢国民、谢子昂、谢绍清等海内外宗亲纷纷捐出巨资对宗祠进行了全面的重建,使祖祠重焕异彩。
修缮一新的谢氏宗祠正中陈设龛位,供奉祖先,每年祭祖宴请及戏班演出都在这里进行;两侧设有四座侨领馆,分别是易初厅、春桂厅、奕如厅、得槐厅,以谢氏侨领俊彦名字命名。
在易初厅,正中挂着谢氏三兄弟谢易初、谢少白、谢少飞的照片,周围则是家族成员历年来回国回乡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照片。外砂谢氏宗祠联谊会会长谢玉坤告诉记者,正大集团家族不管是谢易初三兄弟,还是其后代子孙,无不心系桑梓,每年都有族人回家乡祭祖并看望乡里族亲,还积极参与家乡修路、修祠堂、建学校、建老年人协会,资助单亲贫困家庭等公益活动。近年来,家族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子孙常回家祭祖,接力传承家乡的宗族情怀。
为更好地服务侨胞,增进侨谊,蓬中村确定利用村文体广场旁边原有三个破旧老礼堂(谢氏祖祠一座、谢氏良祖祠、谢氏祖祠二座)改造建设外砂华侨历史文化展览馆、侨胞之家和华侨联谊中心,修缮工程属龙湖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于2022年03月启动,预计三个项目需投入资金约1200万元,分三期进行。去年,适逢谢国民先生侄子、正大集团资深副董事长、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炳先生回梓恳亲,在了解家乡的建设规划后,当即拍板捐资50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
目前,一期项目外砂华侨历史文化展览馆正在建设中。记者在现场看到,展馆内部布局已见雏形,分为“外砂华侨史、外砂华侨贡献与新风貌、华侨过番主题墙、正大集团与谢易初家族”四个部分,将全面展现外砂众多华侨过番、创业的历史,侨乡风貌,以及正大集团等爱国侨胞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支持家乡建设的情况。另外二、三期项目侨胞之家和华侨联谊中心也已着手规划筹建中。
根亲文化是蓬中村用以继承优良传统,联络海内外乡亲的文化纽带。通过对三个旧祠堂的改造,进一步完善了侨乡环境,为更好地联侨务侨、增进侨谊,助推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沧桑旧址留存乡愁记忆
蓬中,古时称金砂乡、中社乡、外砂谢厝。相传是宋末(1200-1279年)由福建莆田人迁移至此,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
据村委文书谢东来介绍,旧时蓬中村东面临海,村东的妈祖宫广场是最古老的创祖地,保存了很多具有年代感的古旧遗址。像金砂乡亭、妈祖庙、老戏台、茶亭、老村围墙、老村门等等,村里在进行人居环境改造的同时,有意保留下这些古旧的历史遗迹,让回乡的旅外乡亲可以从中感受到亲切的往时记忆。
据介绍,村里众多华侨,就是从这里乘船出海的。出海之前,他们会在妈祖庙诚心祈福,祈求妈祖保佑他们出海顺利。妈祖庙前有一座凉亭,名为“茶亭”,是村民离开家乡之前歇脚的地方,在这里再喝上一杯家乡茶,唇齿间留下难忘的余香。
古戏台和老村围墙,则和每年的民俗活动记忆紧密联结。谢东来说,以往农历正月十七村里会举行游神活动,主要活动地点就在现存的古围墙和古村门附近,这里的古村门与邻村相隔,两村在活动时会互相打闹,激烈而充满趣味。对面的古戏台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石墩,2017年才改建成大戏台。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这里就会“大闹热”,请来戏班连续三晚演戏。
村老年人活动中心还有一棵140多年树龄的芒果树,如今依然枝繁叶茂,每到成熟季节硕果累累。很多华侨少小离家之前,都吃过故乡香甜的芒果,老大回归之时,芒果依旧挂满枝头,成为他们最为熟悉的“家乡味道”。
从纯农村到拥有 企业近1000家
蓬中村的传统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1983年以前,村集体虽然有办柑场、粮食加工厂、腌制厂、草席厂、贝灰厂、墙纸厂、建筑队等,但长期以来实行集体经济管理模式,农户收效低微,生活十分艰苦。改革开放后,蓬中村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众多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抓好基层整治和建设工作,大大地改善了乡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和明星社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文明单位、市宜居村庄等。
近年来,该村通过配合推进特色小镇、龙东产业园区等市、区重点项目建设,科学定位全村未来发展规划,制定旧村改造规划、工业片区建设规划、市场改造规划、商住建设用地规划等一系列建设规划,其中最大的规划建设项目就位于龙东工业园区。
该村在征地的基础上,合理用好集体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业园和农民公寓,解决企业的生产需求和村民的居住条件。同时,深入挖掘经济增长点,扶持培植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电商经济,努力走新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目前,该村涌现了“蓬盛实业有限公司”“锦骏房地产开发公司”2家知名企业和“潮讯青创中心”,腌制、毛织、玩具生产企业和电商及餐饮、快递运输服务企业近千家。
投资7000多万元 整治人居环境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进步。蓬中村领导班子按照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工作部署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方案,把乡村振兴同文明创建和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着力综合整治和建设,努力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通过“三清三拆三化”、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大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大行动”,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完成了金蓬路“水浸街”和直溪污水沟整治工程和学校路“水浸街”改造工程;并在上级的支持下,投资5170万元,完成了蓬中综合市场、蓬中文体广场和村主干道的升级改造,以及艮公池景观休闲中心、德居里公园、妈祖宫广场等项目建设,大大地改善了乡村生态生活环境,全面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
侨胞捐资2000多万元 支持家乡公益
近年来,蓬中村通过创新侨务方式和改善服务环境,建设“侨胞之家”和设立侨务联络机构,切实抓好侨务工作,并发挥侨力支持家乡的建设发展,努力打响侨乡品牌。旅外乡亲先后捐资2190多万元,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包括建设华侨学校、谢氏宗祠、老年人活动中心、铺设村道、设立奖学基金和扶贫助困等,仅正大集团家族先后捐款就达1200多万元,2011年在海内外乡亲的倡议下,成立了蓬中村慈善会,捐款总额近600万元。同时,还有一些侨胞回乡投资设厂,创办企业,促进家乡的经济建设迅速发展。
谢易初家族:根植乡里 传承大爱
蓬中村是著名的侨乡,旅外乡亲近2万人,他们情系桑梓,爱国爱乡,为祖国家乡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而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正大集团家族。
蓬中村是正大集团创始人谢易初先生的故乡。他是一位胸怀大志,卓有远见的爱国华侨、实业家。他于1896年生于蓬中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2年赴泰国谋生,在曼谷开设了一间种籽店,取名“正大庄”,开始了经营种籽的业务。几经拼搏,白手起家创下了正大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经过儿女们的接力发展,现已成为东南亚著名的跨国企业。改革开放后,正大集团成为第一个进入国内投资的外资企业。
谢易初情系桑梓,从他给儿子们的取名中就体现了他的拳拳赤子之心。他把“正大中国”四个字嵌在四个儿子的名字中,分别取名谢正民、谢大民、谢中民、谢国民,并时刻教导自己的子孙永远都不要忘记根在中国,要造福桑梓,为家乡建设作贡献。
1950年3月,他和夫人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在国营白沙农场任职,先后担任国营澄海农场技术员、副场长,国营白沙农场副场长,任职十四年期间,他一直把政府发给的薪资全部捐给农场办福利。他还先后担任澄海县人大委员、县侨联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全国侨联委员等职,为侨务工作尽心尽力。1965年重回泰国。晚年,他热心支持家乡文化福利事业,先后出资参加捐建澄海县华侨医院、澄海华侨中学等。1983年在泰国病逝,终年87岁。
谢易初的子女秉承父辈爱国爱乡遗风,先后捐资建设汕头正大体育馆、澄海华侨中学、易初科学馆、外砂谢易初中学、蓬中华侨学校、谢氏大宗祠,参与各种扶贫济困活动等。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