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的一些地方,把猪圈叫做“猪牢”,这是很古老的叫法。“牢”字从宀从牛,“宀”像有顶盖建筑之形,“牛”被圈在里面。古汉语指养牛马猪羊等大牲畜的地方,《诗·大雅·公刘》 :“执豕于牢。”《管子·轻重戊篇》:“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马。”《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说文·牛部》:“牢,间养牛马圈也。”潮汕方言至今保留上古词义。把“牢”当成监禁犯人的地方,是牛马猪羊圈一义的引申。
    个头小一些的牲口或者家禽,则有另外的叫法。猪、鸡、狗等的窝,叫“猪窦”、“鸡窦”、“狗窦”,成语有“猪铺狗窦”,喻人床铺不整洁,像猪狗之窝。“窦”字潮音读

(道3)。

    “窦”字从穴,原指洞。《左传·哀公元年》 :“后缗之娠,逃出自窦。”《说文·穴部》:“窦,空也。”清·段玉裁注:“空、孔、古今语,凡孔皆谓之窦。”空,潮音kang1(康),即洞穴。《广韵》去声候韵:“窦,空也,穴也。”古人在墙上凿洞穴以为狗出入之路,故称“狗窦”。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乐府诗集·梁古角横吹曲·紫骝马歌辞》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古今小说·晏平仲二桃杀三士》:“晏子大笑曰:‘汝等岂知之耶?吾闻人有人门,狗有狗窦。使于人,即当进人门;使于狗,即当进狗窦。有何疑焉?’”潮汕话引申之而指狗窝,并扩而及之其他动物,甚至筑在树上的鸟窝都叫做“鸟窦”。又“窦”字作姓氏用潮音

(杜),与此音义皆异。

    另外,“窦,空也”之“空”,潮音读

(康),也是洞穴的意思,潮汕俗语有“龙空通虎空”,比喻人脉关系,或者消息来源之曲折而相通。

    鸡窝,也有叫“鸡埘”的。“埘”指鸡窝,先秦已然。《诗·王风·君子于役》 :“鸡栖于埘”。《说文·土部》:“埘,鸡栖于垣为埘。”《尔雅·释宫》:“凿垣而栖为埘。”《广韵》平声之韵:“埘,穿垣栖鸡。”市之切。“埘”古代专门指凿墙洞而作的鸡窝,潮汕话则是泛指。又“埘”从“时”得声,音同“时”,与潮汕话合。

    鸡窝也叫“鸡寮”,牛栏也叫“牛寮”,猪圈也有叫“猪寮”的。潮汕俗语有“鸡寮无隔夜蚯蚓”,直译是鸡窝里留不住隔夜的蚯蚓(都被鸡吃了),比喻人肚子饿的时候,或者人贪吃,不会把能吃、好吃的东西留在第二天才吃。

    寮,本来指的是简陋的小屋,尤其是用稻草、木板、竹木等搭建成的。寮,古汉语指僧舍、小屋,宋·陆游《贫居》 :“囊空如客路,屋窄似僧寮。”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几间寮舍,半亚朱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诸城滨海处,有结寮捕鱼者。”都与潮汕话一样指茅草搭的简陋的窝棚。有人认为“寮”源于瑶语,宋·朱辅《溪蛮丛笑》云:“山瑶穴居野处,虽有屋以蔽风雨,不过剪毛叉木而已,名曰打寮。”“寮”为苗瑶语房子的音译,今瑶语勉话叫

,与汉语相当接近。潮汕话中用稻草搭建成的叫“草寮”,竹子搭建成的叫“竹寮”,都是可以住人的。以前养鱼的池塘边、田地里看守水稻、瓜果的田边地头(有些地方叫“田头寮”),这种“寮”很多。是故很多地名便以“寮”字组成,前面冠以最早居住者的姓氏,如“田寮”、“蔡厝寮”等。因为“寮”之简陋,与一些养猪养牛的猪圈、牛圈也差不多,所以便可以移称猪圈、牛圈,甚至鸡窝。我们考察过瑶族、黎族等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格式,其实人与猪、牛同住一屋的不少:一层养猪、牛、羊,二层以上才住人。所以都称之为“寮”是不奇怪的。

    鸡寮有些地方还叫“鸡条”,家里妇女当家,汉语比喻为“母鸡司晨”(早晨打鸣本来是公鸡干的活儿让母鸡给干了),潮汕话则叫做“鸡母企寮”,或曰“鸡母企条”。“企条”就是在鸡窝里当家,比喻女的说了算,这种比喻很生活化,有点儿意思。

你是本文的第71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4、24
作 者: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