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侨文化主题公园
清澈的大溪倒映着对岸修葺一新的郑氏祖祠等故居古厝
村道绿意盎然,鲜花簇簇
蔡国文介绍说,桂园是在旅外乡亲的支持下建成的
修缮后重焕异彩的蔡氏祖祠
大峰祖师亭和友德善社
老年人活动中心有各种各样的便民服务设施
大宅村俯瞰图
大宅华侨学校
500年老榕树成连结游子与故乡的“根”
大宅村位于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最南端,这座始建于南宋宝祐元年(1253)的村子,至今已有770年历史。清澈秀美的大溪在这里展开臂弯环抱着大宅古寨,古寨犹如莲叶般浮于水面,被美其名曰“莲花地”。
大宅村现有人口近7000人,旅外侨胞约3000人,是潮南区著名侨乡之一。多年来,大宅村的海外侨胞、在外乡贤不忘桑梓、情系家乡,在他们的倾情支持下,建广场、扩村道、改老厕、种花木、安装环溪石栏杆等,村容村貌、民风民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并于2021年入选汕头市第一批十大“最美侨村”。该村还先后获得潮南区文明村、汕头市文明村、汕头市级党建型名村、汕头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示范点之一、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侨村寻踪】内外齐心,村居建成“生态公园”
走进大宅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开阔的广场,这是大宅村的华侨文化主题公园,也是潮南区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布设有各种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法治文化景观,形成一道有法治文化底蕴和现代休闲功能的人文风景线;公园周围的名村路、环溪路绿意盎然,鲜花簇簇;环绕村庄的大溪,溪流清澈,倒映着沿岸村居屋影,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白鹭在水面上展翅飞翔,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处生态公园之中。
同行的大宅村党总支部副书记蔡国文告诉记者,这条溪流,曾是周边村居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汇聚”地,臭气冲天,污秽不堪;村里的村道都是羊肠小道,且垃圾成堆,崎岖泥泞。从2011年开始,大宅村在海外侨胞、在外乡贤的大力支持下,上下合力、内外同心共建美丽家园。对大溪的整治,先是从源头“截污”,关闭了上游的污染企业,对溪河开展大清淤、大清理综合整治,浚深拓宽,砌筑石篱,并采用专业措施进一步净化了大溪的水质。接着建广场、扩村道、改老厕、种花木、修老寨、环溪安装石栏杆、村道安装太阳能路灯……通过每年一点点的改变,慢慢形成了村容村貌翻天覆地的巨变。
如今,大宅村整个村子道路宽阔、卫生整洁、空气清新,随处有健身器材和悠闲石椅,花园式的文化广场、绿树成荫的桂园、设施齐全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成为村民日常休闲好去处,也吸引了不少周边游人前来游览观光。
修缮老屋,文化“活化石”留住乡愁
近800年的文化积淀,使大宅村拥有了众多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据统计,大宅村有传统潮汕民居865座,古屋厝、北片古屋、南山古屋、石灰墩古屋等100多座建自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在海外游子的心目中,是难以割舍的乡愁。
据介绍,大宅村人敬重祖先,历来不舍得拆老屋,而是在老屋旁开辟空地盖新房,千百年下来,传统民居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出国谋生的人,回家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祖屋拜祭,感谢祖先的护佑。故居古厝是海内外乡亲记住乡愁的根源所在。为了更好保护这些象征着海外乡亲心中的“根”,近年来,海外侨胞、在外乡贤和村民们一起,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对故居古厝进行“修旧如旧”,恢复古寨原本风貌。
漫步老屋区,只见巷道整洁,花圃处处,不时出现的一处处文化景观,仿佛在向游人讲述着村里的往昔艰辛与今日繁荣。蔡氏祖祠允德堂就是一处经过修缮后重焕异彩的名胜古迹。这座祖祠建成至今已有300多年,因年代久远,本来已破烂不堪,在蔡氏后人的共同发起下集资700余万元进行重修,于2022年竣工。重修后的祠堂,正面是精美绝伦的彩绘和石雕,屋顶饰以色彩斑斓的瑞兽、百花、人物等嵌瓷,厅堂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美轮美奂。蔡国文介绍说,允德堂基本以原貌进行修旧如旧,但为了让祖祠能更加稳固,特意加了几根大立柱来承托屋梁,让古厝可以更好地经受岁月沧桑。祖祠的重修,获得了海内外族亲的大力支持,其中旅港族亲蔡衍涛及其三个儿子一共捐资200多万元。
赓续传承,“大宅门”上演民俗乡音
在大宅村老年人活动中心,记者看到,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便民服务设施,如“大宅门”曲艺社、心理辅导室、宣传文化教育活动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等。蔡国文告诉记者,“大宅门”曲艺社每月都会在固定时间为群众演奏优秀的潮乐节目,旅外乡贤回到家乡,也喜欢来这里欣赏原汁原味的潮音潮乐。
大宅村历史悠久,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传统民间文化氛围浓烈,全村的文艺宣传队包含一支30多人的腰鼓队、一支20多人的农村文艺宣传队、一支40多人的老中年舞蹈队和一支20多人的十音八乐吹奏队。
民俗乡音最能贴近海外游子的心。为了留住海外华侨的乡愁,凝聚海外华侨力量,近年来,大宅村不仅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更加注重发掘本地的传统文化资源,使乡村更有内涵、更富凝聚力,获得旅外乡亲的广泛认同。
大宅村对党群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拓展更多活动空间,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大宅门”曲艺社的文艺表演赢得诸多社会赞誉,曲艺社潮乐队曾荣获广东省民间潮乐大赛弦丝组银奖;此外,少年潮乐队、少年腰鼓舞队、莲花舞队多次登上区级舞台表演,以观音文化节、龙舟文化节为主的“大宅门”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还被评定为汕头市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个示范项目之一。
【古树有“古”】500年老榕树成连结游子与故乡的“根”
大宅村的老寨门边有一棵树龄达510多年的老榕树,树高12米,树体基部分生成3支,树干健硕如蛟龙;冠幅达30多米宽,亭亭如盖,虽跨过漫长岁月仍郁郁葱葱,长势良好,现已纳入广东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
据林木部门考证,这棵榕树是大宅村郑氏先祖在明末创寨时所植。村民视榕树为风水树,旁边设有“河清门”伯公庙。以前,村民外出时会在这里祭祀保平安,并在榕树上挂红丝带祈福。榕树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大宅乡亲的成长,也刻印在游子的记忆深处,成为游子与故乡的情感纽带和叶落归根的文化认同。
【侨村人家】餐饮大亨家乡修路建善社
大宅村日新月异的背后,倾注着旅外乡贤爱国爱乡之情。正如大宅村党总支部书记郑坚宏所说,大宅村的一切变化都是靠村民和旅外乡贤的共同努力完成的。村里碰上一些资金难题时,只要旅外乡贤听说了,经常都能“秒”解决,就像此前村道换装太阳能路灯一样,旅港乡贤郑荣真听说之后,当即表示由他出资支持这项民生工程。
郑荣真幼年跟随母亲前往香港谋生,上世纪70年代,他看准商机在香港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门店“新发茶餐厅”,餐厅24小时营业模式大受欢迎,郑荣真的餐饮事业从此顺风顺水,越做越大。郑荣真的母亲经常和他讲起家乡的往事,使他从小对家乡有了深深的情结。致富之后的郑荣真回到家乡,看到家乡基础设施落后,十分牵挂家乡的发展。他意识到家乡要发展必须先修好路,村里的新发路就是在他的支持下建设的;他还带头捐资建设了友德善社纪念馆,修桥铺路扶危济困;当听说村里筹建村史侨史馆没找到合适的场地时,又欣然答应在善社中建设村史侨史馆。
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家乡根本,郑荣真希望子孙后代常回家乡看看,留住乡情。他的儿子郑志伟继承了父亲的桑梓情怀,专门回家乡为建设村史侨史馆出谋献策。他一直看好汕头的发展前景,2021年,汕头万象城开业之际,他开始尝试在这里经营餐饮业;听说大宅村准备开发旅游休闲产业,他也积极寻找融入机会。
30多年接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
很多旅外乡贤的桑梓情深,则表现在对家乡教育事业的不懈支持上。大宅华侨学校就是由旅港族亲蔡衍涛及卓训宽等乡贤共同支持建成的。
1987年,蔡衍涛回到家乡,眼见家乡学子挤在老旧的祠堂上学,毅然带头捐资并动员其他乡贤捐款,筹建大宅华侨学校小学部,为一千多名孩子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后来,他及家人又多次发起捐资,为该校扩建了初中部,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包括蔡衍涛实验楼、以父亲的名义捐建的蔡世昌教学楼,还有其夫人蔡马爱娟和卓训宽夫人卓李凤莲合捐的教学楼等,先后捐资300多万元。
除了多次捐资完善教学设施之外,2019年之后,蔡衍涛每年都为学校奖教奖学基金捐款,对大宅华侨学校提升办学水准、对家乡青少年的培养倾注了无限心血。蔡衍涛去世后,他的儿子们继承了父亲重视家乡教育事业的传统家风,继续出资支持学校每年的奖教奖学基金。
【“数”说侨村】海内外合力,侨村旧貌换新颜
近年来,大宅村以建设最美侨村为目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进行美丽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此举获得海外侨胞及旅外乡贤的积极支持,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支持村里开展大溪整治、建设电排站,并建设了8条村道、两个公园、两所学校、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一个善社纪念馆。
从2011年开始,村干部通过发动乡贤、侨胞捐资等形式,多方筹集资金500多万元,花了8个月时间对辖区内的溪河开展清淤浚深、筑砌石篱等综合大整治,不但使溪河变得清澈,内涝现象也大为减轻。
2017年伊始,美丽侨村建设行动拉开了帷幕。村民们纷纷动手拆除废弃的茅厕,在空地上种上红花绿叶;紧接着是治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禽畜乱放等现象,村里投入资金60多万元,配备保洁人员13名,做到村道清扫保洁全覆盖,卫生管理无“盲区”;修建了垃圾池和垃圾集中点,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配建了三个现代化水冲式公厕;投入500多万元用于村内溪水渠改造,采取人工清淤的方式进行河道清理,整治溪流周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定期打捞漂浮垃圾。
在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的基础上,大宅村见缝插绿,小块空地变绿地,大处建成广场公园。投入80多万元对学校路、新发路、西晖路、环溪路、桂园、广场花园以及水渠两侧进行绿化补植,栽种各种树木4000多株。
海外乡亲也慷慨解囊300多万元,帮助兴建文化广场公园、桂园,配套了座椅、长廊、圆灯、凉亭等设施,在村路主干道安装路灯并在进入本村主要路口和村主干道安装50多个全球眼监控,还在村中路段两旁安装太阳能LED路灯。
海外游子们情牵故乡,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从教育到生产、从生产到改善生活条件,侨建项目持续不断。近年来,旅外乡亲又捐200多万元修缮大宅学校教学楼,还为村民修建村道八条,总花费超2000多万元,点点滴滴都体现了海外侨胞、在外乡贤们的爱国爱乡情怀。
【侨胞心语】微信上“显摆”家乡美
随着大宅村文体活动越来越丰富,2017年国庆节,大宅村党组织开通了“大宅家园”微信公众号,宣传大宅的新鲜事和新变化,让在外侨胞也能通过微信公众号随时了解大宅村的点滴。
蔡国文介绍说,公众号推送的内容,如村民载歌载舞宣传党的政策、表扬村中的好人好事、传颂大宅在外华侨事迹等,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好评,有的村民还专门拍了视频,发在微信群给海外乡亲看,得到他们的热烈点赞。
看到村里这些喜人的变化,旅居在外的华侨感慨万分。一位侨胞在微信上说:“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美?过去谈到家乡,只能用语言描述,现在我直接用照片展示,很多朋友看完照片后问我:能带我到你家乡旅游吗?”
如今,在微信上“显摆”自己家乡,成了大宅众多旅外乡亲们最喜欢做的事,家乡建设更是成为他们最大的牵挂。
旅港乡贤郑志伟说,大宅的变化给他的感觉是越来越好了。未来自己对家乡有很多想法,包括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事业带到家乡来,也希望自己多了解、多接近家乡,并传给下一代,让他们树立对家乡的正确观念。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