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沟村俯瞰图
后沟村第一书记陈镇锋向记者介绍后沟侨史
路平水清的红色码头
后沟妈宫和红色码头连成一片风景如画
修缮一新的后沟许氏宗祠
6块烈士牌匾悬挂于许氏祠堂正厅上方
利用粮仓旧址改建的后沟瓦窑文化展示馆
立于溪头巷路的华侨碑记
村里打造的绿化美化小园景
后沟砖瓦窑遗址群周边将建设粤东首个滨水房车露营目的地
澄海后沟村有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行走在大小村道,转角就能看到一块“华侨碑记”。据了解,该村现有华侨碑记46块,记录着村里46次较为重大的华侨捐资事件。碑记设于相关捐建物旁边,如一条村道,一座公园等。碑记上除了镌刻捐资侨胞的姓名、事由、捐资时间外,还书写上“思源报本 桑梓传芳”“赤子情深 行者共钦”等字样。这些华侨碑记,正是后沟这个侨村最为生动的写照。
后沟村是著名侨乡,本村现有村民4000多人,海外侨亲多达1.2万多人。历代华侨为家乡建设接力奉献,从奖学助教到路桥建设,再到民生工程建设,无不留下了海外赤子“思源报本”的心迹。除了碑记所记录的事迹外,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侨爱故事,正代代相传,一点一滴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风景美如画,红色码头凝乡愁
南溪河后沟河堤段的红色码头,是后沟村今年初建成的新景观。家乡越变越美,让旅泰华侨许锐深惊喜不已,回乡探亲期间,他每天步行到红色码头,吹着清新的江风,欣赏着如画的江景,心情无比喜悦。红色码头就是后沟妈宫渡口,旧时后沟人出洋,都要先在此处祈求妈祖保佑,再乘坐电船到达汕头埠。这里也是村里小孩畅玩游泳的地方。看着清澈的江水,90岁高龄的许锐深仍有跳下河游个泳回味童年清凉记忆的冲动。他说,这河流,就像儿时记忆的一样清澈,周边的环境和设施则变得更美更好了。
他记得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到家乡,还是国内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看到家乡到处都是泥路,村民出入非常不便,他先后捐资修建了两条主要村道,其中一条是1990年修建的沟头前路,一条是2000年修建的溪头巷路,村里有两块华侨碑记就是为他而立的。
后沟村第一书记陈镇锋告诉记者,后沟的华侨为家乡建设无私奉献的传统由来已久,特别是水电设施和路桥建设,大多得到华侨的倾力支持。后沟是澄海最早食用自来水的村子,华侨建路之多也位居隆都侨乡前列,近年来华侨及侨眷接力建设家乡的事例更是层出不穷。
与红色码头连成一片的后沟妈宫,同样也在今年初经修缮而焕然一新。在妈宫里有三块石碑,分别记录了1982年、1989年和2023年华侨及侨属捐资修建妈宫的情况。其中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旅泰弟子许遂楚捐资重修”,一块写着“公元2023年元月弟子许楚焕捐资修缮”。陈镇锋说,许楚焕是华侨许遂楚的同宗后辈,获悉红色码头一带将进行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他主动接过前辈为家乡做贡献的接力棒,出资10多万元重修已经显得破旧的妈宫,和红色码头连成一片,让这一家乡文化古迹再焕异彩,让周边环境更协调更美丽。
祠堂换新颜,红侨史迹励后世
相传后沟村始建于宋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里有不少百年老屋,像建于明代的后沟许氏宗祠,建于清代或民国时期的侨宅“三落”、儒林第、丽泽斋、后沟华侨学校等,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其中不少都和“红色华侨”有关。
清代中期,后沟村民紧随乘红头船“过番”的大潮,在海外开枝散叶,海外侨亲主要分布在泰国、越南、新加坡、印尼及美国。他们虽身在海外,却一直与祖国家乡保持密切联系,除了回乡置业,建设了大量侨宅外,还兴学办厂、修祠造路、扶危济困,后沟村的进步与发展,处处留下华侨的鲜明印记。特别是抗战期间,众多海外乡亲情系桑梓,回国支援革命,捐献了大量资金,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后沟许氏宗祠,是后沟村的公祠,民国时期除了祭祀外,还兼具教学场所功能,是后沟学校的主要校舍。1926年,后沟村建立农会,主要活动场所就设在后沟祠堂小学内。1927年11月,中共澄海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后沟村许氏宗祠(学校)秘密召开。后沟作为革命阵地,先后遭到国民党反动派三次“剿乡”。1928年,许氏宗祠被烧毁。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932年,旅泰同乡踊跃捐款,历经6年时间重建了许氏宗祠,从此在内外村民的共同守护下延续着后沟村的历史文脉。许氏祠堂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在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厅上方,挂有6块烈士牌,是1950年为纪念在革命时期献出年轻生命的后沟革命烈士而设立的。
近年来,随着乡村的不断建设,许氏祠堂修缮一新,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正厅展示了红色后沟的历史事迹,右侧火巷开辟成后沟旅游驿站和侨胞之家。侨胞之家展示了后沟的华侨历史,还有侨批及与华侨相关的老物件,勉励后代继往开来,为祖国、家乡继续贡献力量。
活化遗址群,打造瓦窑文化展示馆
后沟村近年来先后启动了多个保护活化遗址古迹和环境整治提升项目,今年来还启动了后沟村“红侨文化+绿色产业”文旅项目(一期),着力保护后沟砖瓦窑遗址群,打造潮汕瓦窑文化展示馆。
后沟有“未有村先有窑”的说法,早在八九百年前,这里就开始建窑,大量砖瓦制成之后,通过堤岸的货运码头,经船运至樟林港、汕头港等港口销往海内外,为海上丝绸之路“添砖加瓦”。窑区现存窑灶16条,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广东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砖瓦窑遗址群,既是后沟人的集体记忆,也是守护“工业遗产”的时代记忆,已被列入第七批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砖瓦窑遗址群周边环境已整治一新,除了建成风光旖旎的后沟红色码头,粤东首个滨水房车露营目的地也正在加紧建设中,利用后沟粮仓旧址改建的后沟瓦窑文化展示馆也已进入布展阶段。
后沟瓦窑文化展示馆面积约500平方米,外观为石头屋结构,瓦片屋顶,地面、屋面经过修缮翻新,内部设置展板、展柜及多媒体演示系统,集中展示后沟古窑群与砖瓦厂的历史、不同时期窑厂照片资料,陈列制瓦工具、砖瓦产品,展示工艺流程。记者了解到,后沟瓦窑文化展示馆除了作为旅游接待场所外,还将面向在校学生及游客设置“实践课堂”,参观者可以在这里体验从选土、炼泥、制坯、成型、晒干再到烧制的传统手工制瓦方式。馆中还配套体验设施、咨询设施、休闲设施、宣传设施,配套文创产品销售区、休闲服务区,提供文创产品销售、旅游咨询服务、休闲服务等等。
*米业大亨心怀桑梓 带动侨亲助学修路
华侨和村民合力建设后沟华侨学校
隆都中学满林教学楼、后沟华侨学校满林堂、满林幼儿楼、满林大道等,都是爱国华侨许鉴光以父亲许满林名义捐建的。许鉴光出生于泰国,2岁时随父母回原籍后沟乡居住过两年,后重返泰国。成年后随父母亲学做生意,父亲去世后,他和家人一起将父亲的碾米厂发展壮大,企业生产的“金凤唛香米”香飘泰国,饮誉东南亚。大米多次获得泰国大米评比第一名,他也受到泰王接见并被授予勋章。
事业有成后,许鉴光不忘报效祖国,经常趁商务之机回乡探亲。1991年,许鉴光和许玉潮带头发动海外侨胞组团回乡参观,捐资建设后沟华侨学校;后沟华侨学校新校舍建成后,许鉴光又出资为全校670多名学生订制了新校服。他还先后慷慨解囊捐助后沟华侨水厂、后沟村内村外水泥道路、后沟华侨学校奖教奖学基金、澄海奖学基金、中国西部奖学基金、后沟幼儿园、隆都侨联大厦、隆都华侨医院、隆都中学、隆侨中学等。
*红色血脉传承四方 侨批见证赤子情深
后沟村是一个红色侨村,说起后沟村的红色历史,要提到的就是许秩西。许秩西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后沟组织农会工作,参加全县武装起义,办小型兵工厂等,并任地下交通员。后被国民党悬赏抓捕,不得不到泰国避险。许秩西因在泰国继续开展革命活动,被捕坐牢十年,1938年遇大赦出狱回到家乡,又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先后在后沟小学、隆都中学等地建立了多个革命组织。新中国成立后,许秩西先后担任中共澄海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澄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职。任职期间,他积极动员华侨捐建澄海“三桥”、公园,动员谢易初先生等侨胞兴办华侨中学和白沙农场等,并积极争取解决侨眷、归侨生活困难,以及落实侨房政策等问题。
在许秩西的影响下,红色血脉在整个家族中涌动,海内外族亲纷纷投身革命,许秩西的女儿许曼儿也是一位积极坚定的革命同志。许曼儿出生于泰国曼谷,后回国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曾负责搜集情报,掩护党员同志往来,解放前夕还组建了潮汕地下卫生队并任队长。曾任汕头市第一届人民青年妇女代表、汕头市妇女联合会常委等职。
许曼儿的女儿马娅是汕头市荣誉市民,马娅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无偿向汕头市捐赠侨批档案4万余封和8000封,为侨批的保护工作、为汕头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海内外同心合力 美化环境共建幸福家园
从旧时的侨批侨汇,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捐资,后沟华侨对家乡的热爱,代代传承。村中“三落”、宫脚、丽泽斋西侧古屋群几处沧桑的百年老屋,均是华侨出资所建。
从1962年到2010年,后沟村收到海外华侨对乡村大型项目建设捐款有1161万泰铢、395.3万人民币以及46.183万港币。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至2013年,有36项华侨捐资,涉及多个方面。
华侨对家乡的热爱还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上。1938年,华侨及村民集资建设后沟学校(后沟华侨小学前身);改革开放以后,后沟村的旅外华侨继续回乡投资参与学校建设,1991年,海外侨胞共捐资220万元建设后沟华侨学校。
潮汕文史研究爱好者许秀莹告诉记者,后沟华侨、乡民一直有接力建校的传统。近年来,后沟村一群年轻人先后捐资30多万元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今年,两位80多岁的村民许满孝、许自晰分别捐款为后沟华侨小学改善教学设施;6月初,90岁的侨胞许锐深回乡探亲,向后沟华侨小学捐赠19万元人民币,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
除了内外同心合力兴学助教,在建设家乡、美化环境上也齐头并进。近年来,后沟村以基层党建工作促进红色侨乡及乡村振兴建设,积极推进省1500万元文旅项目和300万深圳帮扶项目建设实施。该村投入115万元,完成连心树至荆祖祠埕面以及丽泽斋后至许岳强红色酒铺道路整修项目;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后沟段沿线建设,实施宫前路、隆南路风貌提升,瓦窑遗址群整修保护、红色码头建设、大围片撂荒耕地整治等项目;开展“清垃圾、治污水、改公厕、修村道”系列行动,新增“四小园”、景观小品等绿化、美化、亮化设施20余处,全面提升后沟村人居环境、村容村貌;深度挖掘后沟“潮”“红”“侨”“窑”文化,形成独具后沟特色的红侨文化名片,提高后沟村知名度;推动产业发展,500多亩垦造水田和大围片、隆南路沿线近百亩已整治的撂荒耕地已重新规划发包,增加村集体收入。
*古树存活200年 树根弯曲如“狮头”
红色码头附近的胶东树已有200多年历史
每个古村落的村头都有一棵老树,后沟亦然。有所不同的是,很多潮汕乡村古树都是榕树,后沟位于红色码头附近的古树却是一棵胶东树,至今已存活了200多年。
据村里一位近百岁的老人介绍,在他童年的记忆中,这棵树就已经是百年老树了。胶东树喜阳、耐水湿,在码头边得到很好的生长,根系发达。其根部自然弯曲形成一个“狮头”的形状,令人称奇。这里原来是妈宫渡口,村民在这里乘船外出谋生,胶东树是他们对家乡的根的记忆。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