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jpg

古榕树成了东湖标志性自然景观


日前,在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公布的第七批广东省古村落名单中,我市濠江区广澳街道东湖社区榜上有名。东湖社区始建于南宋,地势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冬日,记者走访了这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滨海古村。

石碑真迹见证东湖发祥地

沿着村北巷道出发,记者首先来到古巷。据记载,旧时东湖村民就是在这里经大岭通往葛州再往潮阳、汕头,走向“过番”的必经之路。如今,古巷的古寨门基本保存完好,两根寨门石柱旁边有一棵古榕树,古朴苍劲,树干要八九个成年人张开双手才能合围起来,如磐石安坐,这棵古榕树是东湖标志性的自然景观,树下有几位老人在休闲椅上谈天说地,俨然一幅和谐古村落缩影。

位于古榕树后,是村民的守护神——“柭仔”伯公庙,庙中现存的《路记》石碑真迹记载,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村里多个姓氏村民合力修路。因此可见,早在八百多年前,这里就已经有多姓氏先民集居而形成村落,足以见证东湖村的悠久历史。

古巷寨门仅是东湖村其中一个寨门。据介绍,东湖村一共有3座寨门,位于李厝埕五巷的后头石寨门,是当时东湖主要出入门户,寨门宽敞气派,门上刻有清咸丰年间进士张国栋的手书“东海怡情”,字体清雅俊逸,寨门背面“里仁为美”匾额仍保存完好,字体深厚华润,别具一格,至今影响着东湖的人文气质,同时,逐海而居的生活,又为东湖气质中增加了代表海洋精神的包容开放与野性、热情。

社区干部告诉记者,通往寨门的石板路是一条具有排污功能的石板路,路面石板下是空心的排污管道,能够保证全村的生活、生产的排污、排涝问题,成为上世纪70年代一项轰动周边村落的民生工程。

西式民居记载华侨爱乡之情

东湖古村文化底蕴深厚,据记载,创村伊始便有多姓氏融洽生活于此,高峰时期容纳有二十几姓在此繁衍生息,村内现存“卓厝巷”“庄厝井”等与姓氏有关的地名见证着东湖“里仁为美”的宗族精神,此外东湖人心胸开拓、包容开放的气质,也同东湖自古讨海而生,近代以来大批“过番”的历史有关,大规模的乡亲漂洋过海,展现着敢为人先、爱国爱乡、团结奉献、追求荣归故里、光耀家族的华侨文化特质。

沿着古村道拾级而上,位于东湖后池3号的顺琴故居是一座面池而建的典型“四点金”老宅,建于公元1919年,目前屋内还现存大量彩绘壁画,有传统人物,也有海外风情,记载着房屋主人当时海外生活的信息,是东湖唯一一座未被彻底破坏的典型宅院。

如果说顺琴故居显得风韵犹存,那么卓厝巷就显得现代而规整了,笔直整洁的巷道两边大红灯笼高挂,白墙上画满现代彩绘,与一溜排列的高高山墙厝角头遥相呼应,别有意蕴。

传统村落是海外华侨华人“乡愁”的载体,东湖村旅居海外的乡亲众多。在东湖乡“下楼妈”,建于1948年的月德楼是旧时东湖唯一一幢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独特的民居,由在海外拼搏的东湖乡人李月德、李喜德所建造,记者现场看到,该建筑物正面西式建筑浮雕装饰华丽精致,但由于年久失修,正面楷书“德庐”字迹已经模糊,“1948”四个阿拉伯数字有的已经掉落。

据介绍,西式风格的民居除了月德楼,还有一幢已经被拆除的“东湖海员华侨俱乐部”,据称在上世纪50年代的乡村,其建筑风格极其难能可贵。这些民居都记载了海外华侨爱乡之情,以及海外辛酸漂泊史的见证。

教育产业园焕发古村新活力

“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农闲时种植菊花,除在山脚下的大片农田里有菊花田外,村内街巷角落或家门口也有菊花的身影,发展至今全村种植面积达500亩。”东湖社区书记林荣任告诉记者,近年来为谋求更好发展,东湖社区申报了“金色东湖乡”集体商标,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成为濠江区首个集体商标,这为东湖众多特产好物搭建了特色化、品牌化的展销平台。

记者采访了解到,东湖社区毗邻的教育产业园集聚了汕职院、省粤东技师学院、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濠江区教师发展中心及人才公寓、华南师范大学濠江附属实验学校等院校,是数万师生生活集聚地,近期东湖社区着手打造基于学生实践的创业园区和平台,向新型乡村服务业方向转型。

林荣任告诉记者,东湖片区已被广澳街道定位为“教育配套——文旅商住组团”。目前,东湖社区已自筹资金,在教育园区建成一座总面积近1.7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区,以生活配套、特色美食、购物休闲、文化交流等行业为主,运用第三方市场管理的“村企合作”模式,既服务教育园区,又解决当地群众就业,每年为集体经济增加60多万元的收入,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