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峰山1.jpg

焰峰山2.jpg

在风景秀丽的礐石风景名胜区焰峰山南坡有一处革命母亲之墓,这位母亲一生都投入到革命事业中,还把自己的三个儿子也送上革命道路,她就是——革命母亲李梨英。

★现场探寻 墓地清幽安静

“十年游击战,十年地下工,匪特、汉奸、日寇,哪在你眼里,堪称智勇;为党献一生,为国献三子,挫折、伤亡、失败,信心永不摇,无愧忠贞。”全国侨联原副主席方方为“革命母亲李梨英公祭大会”写下的挽联,正是对革命母亲光辉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

革命母亲李梨英同志之墓就在风光旖旎的焰峰山南坡,这里绿树成荫,鸟儿脆鸣,清幽安静。整座墓包为花岗岩砌筑,主墓筑于一矩形平台上,墓碑以大理石琢制而成,碑面竖刻“革命母亲李梨英同志之墓”11个金字,碑额为李梨英像浮雕。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李梨英同志之墓,始建于1961年,坐西南向东北,总占地面积156.25平方米,属汕头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管理。该陵园2008年5月被公布为广东省公安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2011年10月被中共汕头市委组织部公布为汕头市“锤炼坚强党性培训工程”教学基地;2017年8月被汕头市全民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公布为汕头市国防教育基地。平日里,常有不少市民自发前来这里缅怀先烈。

★红色足迹 战士们心中永远的“阿姆”

李梨英出生在潮安县磷溪镇西坑村(今潮州市湘桥区)一个贫苦农家。她16岁出嫁到大坑村,丈夫病逝后,含辛茹苦养育着6个子女。1926年,在大革命高潮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李梨英走上了革命道路,先后支持大儿子林松泉、女婿刘金城参加革命。

1932年冬,党在秋溪区西坑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东江独立师第二团第三连,并进行扩军。李梨英的三儿子林松才积极要求参加红军,母亲便默默地收拾好一个包袱,第二天—早将松才送到大坑村的红军营地,成了大坑村第一个送子参军的母亲。当时红军编印的《红潮报》上,曾用红色大字编发了“革命母亲送儿当红军”的报道,这是李梨英第一次以“革命母亲”的称号出现在革命大家庭之中。此时,李梨英一家7口有4人参加革命,成了名副其实的革命之家。

正是在革命大家庭中,李梨英这个普通农村妇女,一天天坚强、勇敢起来,她不惧白色恐怖,不怕艰难险阻地参加革命活动——探敌情、送情报、救治伤病员……只要是党交给她的任务,她就拼尽全力去完成。1933年春天,在南方革命形势日趋恶化的情况下,李梨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大女婿刘金城在潮州城英勇就义,大女儿林松花被捕入狱,外孙儿流离失散,大儿子林松泉和三儿子林松才也在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中相继牺牲了……

这位英雄的母亲咬牙把悲痛化为力量。当党组织打算劝李梨英同其他军烈属一起暂避南洋(现东南亚),免遭反动派毒手时,李梨英一口回绝了。她说:“我要走革命路,绝不走南洋路!我参加革命不是来享福的,就是死也要死在革命队伍里。”李梨英毅然把14岁的小女儿美花托付给远亲,把省吃俭用存下来的20多块光洋作为党费交给留在村里坚持革命斗争的党组织,带着12岁的小儿子林松森跟着队伍上了凤凰山、乌山。在乌山伤兵站里,李梨英为火线上下来的伤病战士建起了一个家。没有药品,她到深山丛林采集草药给战士治病疗伤;战士的衣服脏了,她蹲在冰冷的山涧旁给战士洗血衣。在她的精心护理下,一批批伤病战士康复后重回前线,她成了战士们心中永远的“阿姆”。

1938年,李梨英年仅16岁的小儿子林松森在执行革命任务时牺牲了,李梨英又一次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仅仅10年的时间,她的六个儿女、一个女婿,牺牲的牺牲,失散的失散……母亲的眼泪流干了,头发花白了,但她依然坚强地战斗着,把母爱倾注到革命的大家庭中。

后来,李梨英调到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为设在大埔百侯镇的“南委”直属电台做掩护工作。李梨英沉着、机智地处理好党的机密工作,带着电台和其他同志冲破敌人重重包围,安全转移,保住了党的机密。在这之后,李梨英又继续负责掩护南委书记方方等领导同志,在枪林弹雨中,在白色恐怖里,在党的组织最危急的关键时刻,以60高龄一天跑八九十里路,渡海过江,翻山越岭,从游击区到国统区再到沦陷区,一次次出色地完成党交给她的任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