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埠镇上仓村1.jpg

关埠镇上仓村2.jpg

潮阳区关埠镇上仓村位于榕江下游南岸,与揭阳市隔江相对,是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时设第一书记)吴南生同志的故乡,更是一个留下不少革命先辈红色足迹的革命老区村。近日,记者来到这个小村庄,探寻革命旧址,回望那一段峥嵘岁月。

★现场探寻 吴南生故居,朴实却不普通

沿着村道,在指示牌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位于村里吴厝南面三房巷的吴南生故居,这里就是南委事件地下党员转移站旧址。如今原址重新修建了二层楼房,保存较好。墙上的图文资料介绍了当年发生在这里的革命活动:1942年,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在广东制造“南委事件”,时任中共普宁县委特派员的吴南生根据有关工作指示,把南委书记方方等一批同志掩藏在家乡上仓村,在其祖屋部署战略撤退事宜,稍作休整后在上仓村地下党情报交通员吴福富的配合下,统筹力量,精心安排路线,送他们安全转移。“‘南委事件’发生时,我在普宁。”上仓村留下的吴南生口述资料中记录:“当时潮梅特委书记林美南通知我,负责掩护一批南委机关撤退的同志。于是,我就回到我老家潮阳关埠上仓村。当时,日军刚占领香港,我就说他们是香港的朋友,逃难回来。一批一批,男女老少都有,先后在我家乡居住,陆续转移去重庆或别的地方。村民很好,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

从1942年8月至1944年初,上仓村留下了一批革命先辈的足迹,作为他们的栖身之处的吴南生故居如今为后人所瞻仰,上仓也在这一潮汕革命史重大事件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见证了“南委事件”,保护了一批共产党人,为潮汕红色革命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上仓村在全国解放后被确定为革命老区。

离开吴南生故居,村民们热情地带领记者来到附近的上仓学校。原来,这是心怀家乡的吴南生,为改善家乡教学环境,通过拍卖其几十年来收藏的历代名家书画作品,捐赠出所得的大部分款项建设的新校舍。学校里还珍藏了许多吴南生回乡活动的珍贵旧照,可以深深感受到他“共栽桃李秀山河”的爱乡、育人情怀。

吴南生是上仓村人民、潮阳人民的骄傲,更是潮阳上仓这片红色土地的历史见证。记者了解到,为继承先辈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地在各方的支持下,正规划建设吴南生文化广场与吴南生艺术馆。希望在满足当地群众休闲健身场地需要的同时,展示吴南生的革命历程,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

★红色足迹 关键时刻掩护革命同志安全转移

1940年5月,中共中央指示国统区的党组织必须贯彻“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周恩来和南方局的领导强调所属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从思想、工作、方法和组织上实行转变,从过去轰轰烈烈的群众救亡运动转变为“隐蔽精干,积蓄力量”。为了便于领导各地党组织和安全起见,周恩来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拟在广东建立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作为南方局的派出机关,对华南各地党组织实行分区领导,使地下党的工作同南方局领导的公开工作分开。经中央书记处同意,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于1941年春成立(简称“南委”),代表南方局领导广东、江西、广西、福建、香港、澳门等地党的工作。南委机关设在广东省大埔县境内,书记方方,副书记张文彬。1942年5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长郭潜被捕叛变,南委机关及所辖江西、粤北省委、广西省工委和几个主要交通站相继遭受严重破坏,粤北省委书记李大林等人被捕,史称“南委事件”。这是国民党继“皖南事变”之后在华南地区制造的又一起严重反共事件。

“南委事件”后,为了避免潮梅党组织与南委交通站有联系的人受牵连,南委、潮梅特委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精神,继续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为防止事件的继续扩大,南委所辖组织暂停活动,上下级和党员之间不发生组织关系,坚决撤退转移已暴露的党员干部。1942年8月,中共潮梅特委特派员林美南指派时任普宁县特派员的吴南生回关埠上仓老家,负责掩护南委和潮梅特委领导同志并安排撤退工作。林美南先后几次到上仓传达、布置工作,方方也于1942年底到达潮汕,由吴南生负责掩护,并于1943年5月安全撤退到重庆南方局。从1942年8月至1944年初,在上仓居住过并先后安全撤退到延安的还有李平、方郎、张子芳、罗天、何浚等一批革命党人。吴南生于1944年初最后撤退赴延安。他在关键时刻为南委和潮梅特委领导的安全转移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