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所1.jpg

东城门

大城所2.jpg

西城门

大城所3.jpg

城中颇具特色的古建筑

大城所位于潮州市饶平县所城镇小金山南侧通往大埕和柘林的交叉路口处,民间习惯称其为“所城”。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昔年号称粤东第一城,是目前广东省四个明朝建成的古城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

古人称所城为粤东第一城,除了因其位于闽粤边境之外,其规模也不可小觑。城呈方形,城墙高2.7丈,厚1.6丈,周长643丈。城墙内外两面用条石垒砌,中间填以泥沙。全城面积约2600亩,居民7000余人。城的四周原来城池环绕,今只剩西门外一段。设东西南北四城门,楼门上筑重楼,城顶四角各设敌台。敌台今已不可见,重楼仅见于北门(近年修复重建),但四座城门和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在城墙的一些石缝里,长着一些野生的榕树,虽没能长成参天大树,然其千奇百怪的根系为古城平添了古朴凝重之况味。

走进这座古城堡,昔年三街六巷的格局依旧。城中不见车水马龙,宁静中透出一种祥和的气氛。古城居民安居乐业,朴素平和,对接踵而来的四方游客习以为常,不因打扰了他们正常的生活秩序而产生丝毫不悦情绪,让人有宾至如归之感。城内古榕、古井、小卖店、小作坊、理发店、庵寺、庙宇、祠堂、书院和幼儿园一应俱全,如果不是某些富含历史色彩地名的提醒,一点也看不出这里曾经是屯兵要地。

所城,古时全称“大城守御千户所”,为明代潮州府设于近海地方的四个千户所之一,其他三个分别为蓬州千户所、海门千户所和靖海千户所。据史载,洪武二十七年百户侯顾实创建所城,设正千户2员,副千户3员、百户10员、镇抚1员,旗军1225名。所城这座城堡在明清时期,尤其是在明代,是潮州的海防前哨,饶平沿海抗击倭寇和海盗的坚强堡垒。从明朝初年至中叶一百多年间,大城所及其周围居民,为保卫海疆,守护家园,凭借大城所这座城堡及其他军事设施,多次与倭寇海盗进行殊死战斗,仅《东里志》记载的发生在大城所及周围海疆与倭寇海盗战斗的大小战役就有21场之多,可见明时潮州东南沿海海防形势何等严竣。西门内侧留有碑记数面,记述历代保卫海疆事迹和功绩。可惜朱色已褪,无法看清字迹。若能复原,对于所城这一处旅游胜地,必能锦上添花。

到明朝中叶以后,饶平东里半岛的军事重心已由所城转移到其南面十里的海边柘林,这时的所城已从海防前哨、军事重镇变成前方军事要地的后勤基地。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城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从屯兵重地变为老百姓栖身之所,又从当地群众单纯的生活场所变为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胜地。城内古迹遗存众多,除了“三街六巷”外,还有城隍庙、古戏台、古井、庙宇、寺院和“大衙”以及五门相对、五厅堂连十厢房古民居等等。所谓“大衙”,即当年大城所的机关所在地“千户衙署”是也,其位于东门街十字街头附近,坐北朝南,现存面积10亩左右,中间是练兵场。据有关专家考证,所城的古建筑接受中原文化、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影响,交流融合,形成自己的独特建筑风格。

所城有一些民俗在潮汕地区极为罕见,如端午节要举行为期7天的游旱龙活动。人们敲着锣,抬着一条用彩色纸和竹篾制成的龙船,游遍城内三街六巷。活动结束后,旱龙身上所有的彩纸和竹篾都被当地各家各户小孩当成吉祥物抢走带回家。端午所城百姓除了吃粽子外,还要吃“饼包”。所谓饼包,状如春卷,但不用油炸,用薄饼皮包上猪肉、香菇、虾仁、香腐等配料即可食用。据考,这个食俗是我国南北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明代所城官兵来自五湖四海,其中以北方的军士居多。北方人喜欢将面粉煎成薄饼,卷以葱蒜吃之。南方人虽也喜欢薄饼,但吃不惯青葱生蒜,将馅料加以改良,遂成今日的“饼包”。

所城为广东省文物保扩单位,2016年12月,所城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