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南区龟山村位于雷岭镇北部,距离镇区4公里。这里地处偏僻,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为主的贫困山区村,也是一个革命老区村。1930年初,东江特委为培养军事干部,开办军事政治学校,校址设于林招乡。中共西南分委和潮普惠县委在发展地方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同时,也开办了被服厂,于是,被服厂的牌子便挂在龟山村雷氏祖祠,祠堂成为了红军被服生产的基地。近日,记者在当地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中共东江军委被服厂”旧址探访。
★现场探寻 祠堂饱经风霜见证革命岁月
“中共东江军委被服厂”旧址位于潮南区大南山区雷岭镇龟山村雷氏祖祠。被服厂所在的雷氏祖祠坐北向南,为一厅一天井一拜亭花岗岩石砌砖瓦泥木结构,进深17.5米,宽12.5米,占地面积220平方米。
记者走近祖祠看到,因年代久远,缺乏日常修缮,祠外墙体斑驳。祠内有些建筑物已风化及腐蚀,只剩下之前祭祀用的闲置木桌,历经岁月风霜,略显破旧。在龟山村人的记忆里,红军被服厂的故事是刻骨铭心的。
★红色足迹 旧衣旧被寄深情
中共东江军委被服厂于1930年夏创立。据悉,军中物资紧缺,许多士兵只有两层单衣,生活十分艰苦,给养成为当时迫在眉睫的问题。当时厂主要领导人是李达三(红场镇人)和陈济波(海丰县人)。全厂有缝纫机30多架,工人30多人,大部分是女工。主要生产军服、军帽、绑带和军袋等。布料以“民主蓝”居多,由地下党组织通过商人从外地购进。为了满足部队的需求,龟山村广大妇女积极行动,把家里的旧衣服旧棉被都拿出来充当原材料。工人们发挥团结、务实、勤劳的精神,日夜加班,着手进行加工生产,不误时机为部队提供专用品。1931年国民党张瑞贵部进剿大南山时,该厂因受敌人围剿而转移至红场镇虎空、高桂等村和雷岭镇霞厝村。
被服厂等后勤保障机构的建立,对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扩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大南山革命根据地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红色苏区人民意气风发。为报答党的恩情,苏区人民拥护人民军队,募集了1000套衣服和大批物资支援部队,各村还组织了担架队、洗衣队为部队服务。被服厂的开办,亦为军队后来的军需产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成为艰苦创业的典范。
为了给红军提供更多的被服,让更多的乡亲参加到被服厂的生产中来,当时的村民雷木金安排自家兄弟姐妹4人,及其他村民蓝清和、雷添顺、雷连弟、蓝芦花等日夜轮班参与被服的制作,并号召同村妇女踊跃参与,被服制作最多人数达到50多人。据当地村民介绍,雷木金、蓝清和、雷添顺、雷连弟、蓝芦花都是村早期革命者,都参与被服厂筹建、生产,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