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是澄海人,澄海话里最主要的语音特点是没有闭口韵尾<-m>/<-b>(入声),用潮汕话说就是“呾话无合
嘴”。汕头市区人或者潮州府城人喜欢拿我们澄海人开涮,让我们说说“咸甜酸莶涩”5个表示味道的形容词。 、“甜” 、“莶” ,“涩”读 ,入声<-b>韵尾。澄海话则分别读作“咸” 、“甜” 、“莶” ,“涩”读 ,变成<-ng>/<-g>(入声)韵尾了。除了澄海(东里溪以东除外)之外,潮安庵埠沿旧潮汕铁路线一直到潮州府城的南门外,基本都是没有<-m>/<-b>(入声)韵尾的。所以,这些地方的人做古诗押韵,就得注意了,因为<-m>韵尾的字在诗词格律中是自成一韵的。例如“南”、“男”与“难”、“兰”既不同音也不能相押韵,“咸”与“坚”、“甜”与“珍”、“涩”与“设”也不同韵尾,不能押韵。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咸”的反义词普通话是“淡”,潮汕话则是 (整),字写作“<~公式~>”(“<~公式~>”字下面的“食”也可以替换成“酉”)。这是个古字,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食部》:“<~公式~>,子敢切,无味也。”《广韵》上声琰韵:“<~公式~>,食薄味也。”子冉切。按反切文读应该读 ,今读 ,是白读音,本来的<-m>韵尾弱化后只剩下鼻化作用了。味道寡淡叫做“白<~公式~>”,强调版叫做“白<~公式~>无味”,再加强之叫做“白<~公式~>老呕”(淡得都快让人呕吐了)。但“咸<~公式~>”合起来却是指菜肴的意思,有些地方只用以指小菜,即潮汕话的“杂咸”、“咸碟”等。 ,攀)相对而言,意思大致是味道淡而不寡,能保持鲜美。如说:“澄海(苏南)个鹅肉咸哩咸芳,汕头个鹅肉<~公式~>哩<~公式~>甜。”“甜”(含糖量)的程度不同有不同的形容词级差。最甜的叫“甜到澸”( ,甘3),有点甜但又不太甜、甜丝丝的感觉潮汕话形容为“甜痴哥甜痴哥”,也作“甜痴甜痴”、“甜泥甜泥”等。 )、“酸氿酸氿”( )、“酸嬲酸嬲”(niao1)等。肌肉的酸痛,以前有一个专门的“痠”字来表示,现在都合在一起用“酸”了。 (嫌1),辛辣的味道,辣椒,潮汕话叫“莶椒”,辣椒酱叫做“莶椒膏”。“莶”是个古字,《集韵》平声盐韵:“莶,辛味。”火占切。《广韵》平声严韵:“莶,芋之辛味曰莶。”虚严切。音义皆与潮汕话相合。微辣的味道,潮汕话也叫“莶辣”。“辣”字少单用,只有在“辣辣”中用作形容词,但读成 ,声母由 变成了 (潮汕话中有不少字声母可以 或者 / 互变)。澄海人、潮安人要注意了,这个“莶”字是读闭口韵母的 的,在口语中就成为了 ,与“香”同音了。此“莶”非那“香”,千万要注意区别哦! ,潮汕话常用词,不但用于表示味道的苦涩,如“撮橄榄过涩(这些青橄榄很苦涩)。”“涩”与“酸”结合,表示既酸且涩的味道——酸涩。但还可以用来表示人的品性或者身体状况,“咸涩”形容的是吝啬;“目涩”形容的是眼睛干涩、睁不开眼,想睡觉;“嘴涩”形容的是嘴巴苦涩、胃口不好、吃嘛嘛不香。别人叫自己去做、自己又不愿意去做的态度形容为“叫着伊涩涩”;遇事不果断拿主意、优柔寡断形容为“呐酸呐涩”。其实,都是由于“涩”的不顺溜的词义引申来的。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